提要:
本文从各地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被地方各种利益集团以“经济发展”为借口大肆拆除各类古民居古建筑的现象,谈到了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民居普票的特别意义。
一方面是借方寸研究,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保存现状疾呼,呼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加大对包括中国古民居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及重视力度,
另一方面也借古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的分析,反过来映衬提醒我们集邮者从集邮角度上看也应该重视对中国民居邮票的收集、研究,占领传统集邮领域的最高地,因为普通邮票不普通,民居之中有如玉。
一、背景:在各地“强拆”、“误拆”古建筑潮中,尽现“中国民居”之仅存魅力
最近,我在看目前收视率极高的一档电视节目《非诚勿扰》时,有一位美籍青年说,他在中国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大中城市无论是南京、厦门还是大连,他看到城市里的居住建筑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这档电视节目是时下热播的年轻人的相亲节目,这美籍青年的一句无心之言,却让我深有感触,中国现代化的居住建筑怎么了?!
这并不是无病呻吟,可曾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建国之初为了大搞“建设”,大拆古北京城,让现在看起来是一座“满城皆是黄金甲”的百年古都的建筑遗宝,基本消失殆尽,令当时年轻的建筑大师梁思成痛心疾首,为保护这座集中国建筑史之精华的古城而疾呼。
但在当时极左思想指导下,以及毛主席的绝对权威下,古北京城竟被当作是皇权的象征被绝大部分拆除,仅留下紫禁城一小块。
若干年后的现在,当我们来回顾历史时,自上而下的我们都不得不扼腕叹息。
然而不知是因为我们其实从来就没有从内心认真去反思历史,还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于不断重复历史的悲剧再去后悔的纠结情素,建国初把集中国建筑历史精华于一体的北京城“拆除”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城”的热潮中的“历史画面”,在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竟然再一次于“房地产热潮”中,发生在祖国四面八方的版图上,各地大批的历史文化古建筑,或拆除“迁移”(算是善待了)或直接被“误拆”了,媒体微弱的质疑声音在地方各级政府“大干快上”的经济建设最强音和当事者讲给“弱智人”听的种种借口声中,显得多么渺小和无力。也许我们只能再等到若干年后,再回首再后悔吧。
如果说建国之初古北京城的遭遇还只是因为特定历史下的个案,那么现在各地居于房地产业的利益而大肆无序拆除古民居古建筑的行为,对现存于各地各式各样各具民间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筑来说却大有灭顶之灾。
我们可以想象,象云南大理唐代龙首关古城墙这在全国还比较有名的建筑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使下,尚可被“误拆”,那些尚不知名却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筑,焉能存呼?!
就在各地受各种利益驱使,开发大潮中的铲车把一幢幢一片片古民居古建筑摧毁,有识之士为保护、研究古民居古建筑而呐喊之时,我们庆幸中国人民邮政能够在15年的大跨度时间内陆续发行了以各地代表性的古民居建筑为图案的21枚中国民居邮票,让我们有幸若干年之后还能在方寸之中追忆祖辈留下的中国建筑文化瑰宝。
这21枚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5年多,共计发行4套21枚。
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西)、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是一套民族气息较浓厚的好票。
21枚民居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的民间建筑,风格各异的民居是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勤劳的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秦砖汉瓦江南水乡式的江苏民居,四合院式的北京民居,石库门式的上海民居,竹楼式的云南民居,窑洞式的陕北民居,庭院深深的江西民居,东西折厢式的湖南民居,360度圆盘式的福建民居,层峦叠嶂山城式的四川民居……画面把各地民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令人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我认为这个发行决定对当时邮电部领导来说是具有前瞻性,对普及保护重视中国古民居古建筑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通过普通邮票这个形式,更能让中国民居的风采广泛为广大民众所认识所接受,对促进保护具有正面意义。
二、现状:“中国民居” 世之瑰宝,传统建筑文化之精华,极应重视保护及研究
上面开篇提到的那位美籍青年在中国看到的城市建筑现象,其本质上就是因为近几年来无论是在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已经普遍实现了城市居民居住建筑同质化,即由钢筋水泥构造的“火柴盒式”的商品房或经适房,各地原有的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已经边缘化,濒临消失。
也许现在我们只有走在偏僻山村时才有可能偶而见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要感激中国人民邮政曾经具有前瞻性地发行了这一系列的中国民居邮票,而且因为是普通邮票,才更广泛更持久地用于通信贴票,也更加贴近普通民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原来我们祖国大地上有这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民居建筑特点和风采。
下面我摘录这21枚民居邮票中的几枚所反映的几个地方的民居特点及文化内涵来赏析:
(1)西藏民居(普23组,面值1.5分,1986.7.1发行),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
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
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2)湖南民居(普23组,面值3分,1986.12.25发行),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
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
(3)北京民居(普23组,面值8分,1986.6.15发行),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住宅大门多设在东南角上,象征风水八卦上的“巽门”方位,附会“紫气东来”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4)云南民居(普23组,面值10分,1986.8.1发行),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
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
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
(5)陕北民居(普23组,面值40分,1986.11.15发行),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
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
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6)福建民居(普23组,面值100分,1986.10.15发行),客家住宅沿着五岭南麓,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二省的北部。“承启楼”为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其中最大的土楼、直径达70多米,用3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到300多间,外环房间高达4层,底层作厨房及杂用间,2层储粮、3层以上住人,其它两环仅高1层。它是一座对外可防御、抗台风、外观坚实雄伟的古城堡环楼。
通过以上几枚民居邮票所反映的居居建筑的一些特点,我们会发现原来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集几千年以来华夏儿女的生活生产中积累下来的创造智慧。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去祖国各地领略它们的风采,也许对它们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底蕴和传统民间技艺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印象,所以也许当席卷各地的拆迁潮给它们的毁灭性破坏也就没那么直观的认识。
但是,当我们一展这21枚中国民居邮票,看到枚枚中透出的民居风采和文化底蕴,我们会不得不赞叹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含义,当意识到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将可能消失在现代化的一统建筑群中时,我们是应该是为抢救性保护它们,并引起重视,加强研究而不断努力的。
三、前景:普通邮票不普通,民居之中有“如玉”,从普票中发现不普通之处,体现它的研究价值及潜力
四组中国民居邮票发行距今有20多年了,之后普通邮票也陆续新发行了几组,现在邮政普通邮票贴用已改为中国鸟和环保普通邮票了。
但中国民居邮票使用年限应该是比较长的了,因为使用时间长,版式变化也比较多,再加上枚数多,产生了许多变异,其研究价值尚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通篇讲到了现实中各地民居受破坏再到邮政发行民居邮票的意义,其实我还想讲的是,借鉴于现实中民居受破坏不受保护重视的现状及后果,我们应该从集邮角度来看这21枚民居邮票的研究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趁早来收集民居邮票的所有有关的版式、变异、特殊品种的研究资料及实物。
我们绝不能重复现实中各地民居受破坏的覆辙,现在不重视收集,等到将来有一天来后悔。所以现在我们就开始行动吧。
应该说,从中国民居邮票发行的那天起,各地就自发形成了一股收集民居普票的民间热潮,民居普票爱好者不断地发表自己在收集中发现的点点滴滴。
现在这21枚邮票都有发现了相应的不同版别、变异品种。更细的发现研究应该是更深的研究者的事。
从大的版式或特别品种看,应该有以下几个品种是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为普通集邮爱好者所认知接受,可以通过大众对它们的认知来促进更多人的来研究发现民居邮票。
我把最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民居邮票的特殊版式,即民间最为认可并广泛接受的特殊版式,概括为一句话,即:“六珍四宝一大头”。
其中:六珍是民居普票的一大版式,大头分是民居个票中的特殊一个品种。
另外胶面印是一个变异家族,之前发行的纪念特种邮票中也偶有发现胶面印现象,但比较大范围被发现存在胶面印现象从民居普票中发现的,目前所知道的民居胶面印现象,21枚邮票中起码已经被发现有10枚以上的存在胶面印,成为民居的一大变异品种。
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民居邮票中存在的“六珍四宝一大头”的特别版式、版别:
六珍,即指:最早发行的普23组民居邮票中的10分云南民居、20分上海民居、30分安徽民居、40分陕西民居、50分四川民居、1元福建民居的六枚“粗齿票”(俗称),它们形式上均为每个邮局全张为横10纵10计100枚。
这六枚票早期由北京邮票厂采用一种名为“维发机”的邮票印刷机印制,一个印刷全张可分裁为上下二个邮局全张,每个邮局全张(我们称为整版票)100枚,孔度数为11X11.5,俗称“粗齿票”。
因为这六种票面值均为常用面值,后期再印刷时就改为由一种名为“乔利机”的邮票印刷机印制,一个印刷全张可分裁为四个邮局全张,每个邮局全张60枚,孔度数为13X13.5,俗称“细齿票”。
经过十几年的使用消耗,这六枚粗齿票已存量不多,市场上难得一见,特别是整版票,故市场人士称这六枚粗齿票为“民居六珍”。市场永远是对的,应该说此称呼具有一定的正确性。
四宝,是指:1.5分西藏民居、3分湖南民居、90分台湾民居、1.1元浙江民居这四种票。其实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宝”,只是因为这四枚票沾了上面提的六珍票的“光”,它们同六珍票一样,均为维发机印刷,邮局全张为100枚。
因不存在后期改为乔利机印刷的60枚一版别,所以与六珍不同,不产生不同版别。
当然也因为这四枚票不常用,只在早期一次性用维发机印刷了后期不再续印,故在总量上也会相对较少。
一大头,即指:3分湖南民居的其中一个版式。
3分湖南民居是由北京邮票厂以维发机印刷,在版式上有二种,其中一种面值“3分”的分字第一笔起点多浓墨,呈“,”样,俗称“大头分”。
大头分的版式变异曾经在正式邮票目录中有标注,但在最新的2009年版目录中却不再标注,不知是何故。
我们比照大头分与正常票的整版票,还有二处比较明显的区分:
其一是将右下侧的组铭与左边的票图的距离远近来分,正常票的距离比较近,大头分的距离比较远,集邮者把它们区分为“窄铭距”(正常票)与“宽铭距”(大头分);
其二是从整版票左右两侧的两组色标梯尺来分,大头分的色标梯尺的位置要比正常票低10MM,从以上二点也可以看出大头分确实是另一种版式,所以建议邮票目录中应该实事求是,恢复对它的标注。
除了以上提到的六珍四宝一大头外,民居普票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版式变异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比如20分上海民居的“亮窗”与“黑窗”版式变异,因存在于不同版式中的印刷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具有普遍性,是个体变异,还有比如象胶面印、移位、漏印漏齿等,因同样是属于印刷过程中存在于所有邮票印刷所可能产生的,可作为细化研究的特例,这里就不作细说。上面讲到“六四一”版式,是民居邮票所独有的,作为相对普遍性提出,目的是激发大家对民居邮票的兴趣和大众收藏的兴奋点,从而促进大家去研究发现中国民居邮票中存在的更多值得收藏和深入研究的东西。
结束语
本文从中国各地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被地方各种利益集团以“经济发展”为借口大肆拆除各类古民居古建筑中,谈到了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民居普票的特别意义。
一方面是借方寸研究,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保存现状疾呼,呼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加大对包括中国古民居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及重视力度,
另一方面也借古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的分析,反过来映衬提醒我们集邮者从集邮角度上看也应该重视对中国民居邮票的收集、研究,占领传统集邮领域的最高地,因为普通邮票不普通,民居之中有如玉。
同时,我在这里也借此机会建议中国邮政要继续把河北、河南、湖北、海南、广东、天津等几个省份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色民居搬上方寸,让祖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区的民居实现方寸上的“大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