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北洋政府时期边业银行发行的壹角券正面
图2 民国六年中国银行发行的壹圆兑换券正面
图3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银行壹圆券正面
图4 民国三十五年华中银行贰百圆券
■湖南长沙 沙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位于首都北京的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占地约273万平方米,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明嘉靖九年(1530),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1545)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而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的天坛图景,早在民国时期就搬上了发行的纸币之上。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坛和外坛。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其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宽28、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或“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不愧为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而成立于1919年、始建于北洋政府时期的边业银行,在民国十四年(1925)发行的壹角券正面图景中(图1),即以鸟瞰图形式展示了当时天坛风光。
天坛的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其中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它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独一无二。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下掌,可听见两声回音;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此为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民国六年(1917)中国银行发行的壹圆兑换券正面,即有天坛皇穹宇图景(图2)。
而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目前的祈年殿是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它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其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而民国时期众多纸币正面,如中国银行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壹圆(图3),华中银行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贰百圆(图4)等,均采用了天坛祈年殿的图景。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且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同时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目前,此地已辟为闻名遐迩的天坛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