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一组民国二十年发行的壹圆、伍圆、拾圆银毫劵 |
|
图2 广东省银行发行的伍毫银毫券正面 |
|
图3 广东省银行发行的伍毫银毫券背面 |
|
图4 广东省银行贰毫加盖“赣南各属临时通用票”券 |
■福建福州 叶伟奇
晚清民国时期,广东省盛行银毫(毫银),铸造的贰毫(又称双毫)银币广泛流通,颇受百姓欢迎。辅币银毫俨然成为近代广东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并且沿用了半个世纪,很是奇特。在广东,“毫”的称谓使用至今,在粤港澳等地现在仍称一角、一毛为“一毫”。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统一全国货币发行权。各省先后奉行,惟广东我行我素,依然大量发行银毫券当做本省“法币”。
近代中国实行银本位制度,但在以“两”还是以“元”为货币单位问题上争论不休。宣统二年(1910)四月,度支部奏定《币制则例》,确定以银元为本位,国币单位名称为“元”。但银两在市场流通中仍是重要货币。1933年国民党政府公布《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废止银两使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经济危机。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高价收购白银,以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美国的高价购银,引起世界银价暴涨,造成中国白银巨量外流,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导致商业萧条,金融恐慌,工厂倒闭,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宣布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制,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统一全国货币。取消各省银行货币发行权,各省银行已发出的纸币逐渐以法币收回。但当时主政广东的陈济棠(时有“南天王”之称),政治上一向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以粤省情况特殊、民间习用毫洋券为由,拒绝执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妥协,允准广东进行自主的币制改革,广东省银行货币发行权得以保留。11月6日广东省财政厅出台广东管理货币办法,禁止民间使用现银,规定以广东省银行发行的银毫券、大洋券,以及广州市立银行发行之纸币,作为广东法定货币,抵制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法币入粤流通。
当时作为广东本省法定货币的广东省银行银毫券、大洋券,面额有壹毫、贰毫、伍毫、壹圆、伍圆、拾圆、壹佰圆七种,其中民国二十年发行的有壹圆、伍圆、拾圆(图1)、壹佰圆,民国二十四年发行的有壹毫、贰毫、伍毫;钞票字冠有无轨、单轨、双轨;票面签字有陈签、霍签、黄签、云签、宋签;钞票号码颜色有蓝色、黑色、绿色、橘色;票面加盖地名有汕头、北海、省券、赣南各属等,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笔者早年收藏有一张广东省银行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行的面额伍毫银毫券。该券正面(图2)上方刊写行名“广东省银行”五字,下方为钞票号码,中央偏左有“银毫券”及纪值文字“伍毫”,两侧分别加盖有行长沈载和、副行长霍宝材签名,下方有“凭券兑换银毫”字样,再下方有印制日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右侧椭圆框内以孙中山先生头像作为主景图案,四角各有纪值文字“伍毫”。背面(图3)中央印有“帆船扬帆竞发”图案,背面有英文文字,其内容基本与正面中文内容相同。该钞票是委托美国钞票印制的,图文设计精致,印刷也算精美。
1936年7月南天王陈济棠下野,广东还政中央,财政部委派顾翊群为广东省银行行长,负责整理广东金融币制,推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1937年6月财政部发布命令,规定自1938年1月1日起,广东省银行的银毫券退出流通,并以114.4比率用法币收兑广东银毫券。此项收兑工作原定一年完成,但因抗战爆发,法币收兑银毫券期限一再延展,直到抗战胜利后,1947年才完成收兑工作。广东省银行银毫券存世较多,如今在钱币收藏市场上仍不难见到。但一些品种,如广东省银行银毫券拾元加盖“北海”地名券、贰毫券加盖红字“赣南各属临时通用票”等券种,因发行数量少、回收比较彻底,现今存世罕见,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中国嘉德2014秋季邮品钱币拍卖会曾上拍一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广东省银行贰毫加盖“赣南各属临时通用票”券(图4),九五成新,估价人民币1000至3000元,经过激烈竞价,最后以8625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