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蒋杨保家两间房屋在“5·12”地震中垮塌
陕西省南郑县地处龙门山大断裂北东延伸方向,距汶川5.12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约350Km。该县震前共有地质灾害点144处,呈现出突发性、链生性、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发育规律。
此次地震在南郑县境内诱发多起地质灾害,新诱发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已经发生2起地质灾害;在震前的13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有3处在地震后明显加剧。根据此次所排查的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险情大小的评估,圈定了重点防治区,提出了监测预警、灾害避让搬迁和灾害治理的防治建议。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南郑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直接损失9.9亿元,被列为省定重点县。灾害发生后,中、省、市领导先后到我县视察,指导恢复重建工作。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恢复重建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但是,恢复重建工作,开展半年以来,推进缓慢,进展不平衡。主要原因:资金不足,建材短缺,劳动力紧缺等。
汉中市的汶川余震
来源: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汶川特大地震为"主震
余震型",8级主震过后,截至2008年12月,余震带发生测震仪可记录到的地震3400多次,其中面波震级3级以上余震978次、4级以上余震230次、5级以上余震42次、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余震6.4级发生在余震带北端的四川省青川县境内。余震的震级按照从大到小、时有起伏的规律频频发生,余震的频次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在时间分布上,3级以上余震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其次为6月,再次为7-8月,9月以后明显减少;5级以上余震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和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后一直呈脉冲式跳跃,12月以后一直到2010年5月仍有5级余震发生;6级以上强余震则集中在5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至8月初。反映出汶川地震序列中地震能量耗散和地应力不断调整的总体特征。在空间上,汶川余震均沿北东向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展布,在四川省崇州
陕西省宁强形成长约360公里、宽约90公里的余震带。其中6级以上余震主要集中在余震带南北两端附近(图1-3-11)。反映出汶川特大地震发震构造体系、地应力矢量作用和断层破裂的末端效应。
截至2008年12月,汉中市共发生ML1级以上余震575次,2级以上余震239次,3级以上余震69次,4级以上余震12次(表1-3-6)(图1-3-12);Ms5级以上破坏性余震2次(即2008年5月27日宁强5.7级、7月24日宁强5.6级)。2009年9月12日在宁强县又发生Ms5.1级地震1次。在时间上,市内2008年的1级以上余震主要集中在5月27日至8月15日,4级强有感以上余震则全部集中在5月27日至8月26日(图1-3-12)。在空间上,市内的余震均发生在汉中市西南角的宁强县青木川、金山寺、广坪、燕子砭、代家坝一带,之后,又向北扩展跳跃,2010年在宁强代家坝形成230多次1-4.2级窝震。反映出汶川地震能量耗散慢、余震周期长的特点(图1-3-12)。
同时,在汶川发震构造的应力作用下,除余震带以外,在汉中市西部地区发生ML1级以上诱发地震38次,超出汉中市正常年份年均小震6次的6倍。其中2008年9月7日,在前山(新集)断裂的次级断裂上,发生南郑县濂水ML4.0级地震及4次1.1-2.4级小震群,比较巧合的是在ML4.0级地震的西侧,1967年8月曾发生过南郑钢厂Ms4.8级地震及29次ML1-3.2级小震群。且沿前山(新集)断裂向北,早在1568年、1636年和1653年在汉中城西分别发生Ms5.0、5.5和5.0级地震各1次。南郑县濂水ML4.0级地震及震群的发生,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前山断裂在汉中市已具有活动迹象(图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