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特7《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等邮票
黑龙江省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的遇难同胞
涌动的爱心———哈尔滨市支援抗震救灾纪实
2008年05月21日01:41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左楠季佳莹姜雪松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个坐标:北纬31°,东经103.4°。
人们将永远铭记这一个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
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大半个中国,震惊整个世界。美丽的家园瞬间崩塌,数万生命顷刻陨落。
亿万中国人心手相牵,勇敢站在了灾难面前:大地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意志、美德,更见证了亿万人民的至仁、至爱、至真、至善。
作为华夏大家庭的一员,哈尔滨一直是一座富有爱心的城市:当哈尔滨遇到困难特别是灾害的时候,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关爱;而兄弟城市遭受了灾害,哈尔滨更是一直倾尽全力、无私奉献。
做你们可靠的后盾,是你们可信的亲人———从地震发生开始,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与全市人民始终以行动向灾区传递着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大地震震塌了我们的房屋,却震不垮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大地震夺去了同胞的生命,却夺不走华夏儿女的手足深情。
面对灾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冰城,与灾区人民在一起。
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服务灾区。灾情就是援助的命令: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举冰城之力向灾区提供抗震救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
当大地剧烈颤抖的时候,哈尔滨———这座既充满爱心又被爱心温暖的城市,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列:我们,要做灾区的大后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虽然我们远隔千里,但我们心系灾区人民的安危,愿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的问候和爱心跨过高山峻岭,传递给灾区人民……”13日,市委、市政府向成都市委、市政府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发出慰问信,句句关切、字字深情。慰问信中明确表示:我们愿意派出哈尔滨地震工程、工程安全、医疗卫生和防震减灾工程等方面的专家及防震救灾队伍支援帮助灾区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市委、市政府立即紧急部署:举冰城之力,一切为了灾区,一切服务灾区,尽最大努力向灾区提供抗震救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
14日,哈尔滨市迅速调集500名特警和消防官兵携带通信、搜救器材,破拆、照明等抢险设备,于凌晨4时30分分乘专机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14时14分赶到都江堰灾区,立即投入抢险工作。其中200名特警队员被划拨为全国混合救援队第一大队,立即启程,徒步赶往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县涡口镇。
这一天,哈尔滨市派出一支由12名骨外科、脑外科、普外科、胸外科等专家组成的医疗队,携带全市卫生系统首批捐款60万元,赶赴成都。
这一天,市直机关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捐助仪式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区同时启动。仅1天时间,市级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市直机关干部职工共捐款近400万元人民币。
尽最大努力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尽最大可能为抗震救灾多办实事———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更是冰城市民全力以赴的行动。
15日,市政府召开第26次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会议确定,成立市支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针对保障灾区救援和生活用品等急迫需要,及时会商,每日协调,周密部署,科学调度。
市委、市政府已准备好,各有关部门已准备好,市民已准备好,冰城已准备好———卫生部门组织医疗队伍,准备好医疗设备和药品,随时准备赶赴灾区;民政部门充分准备衣被、帐篷、食品等救灾物资,随时准备支援灾区;公安部门组织好抢险队伍和设施,作为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参加灾区抢险工作……
这一刻,冰城上下,涌动的只有一个信念:天变不足畏,哈尔滨人民永远和灾区的兄弟姐妹心连心、手牵手、肩并肩。
16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首批支援成都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共计1027万元,其中包括:市财政安排抗震救灾资金200万元已电汇成都市政府办公厅,运载帐篷、被褥、毛毯等价值327万元的抗灾急需物资已包机运抵成都市,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向成都市红十字会捐赠的200万元已汇出,由哈尔滨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价值300万元的药品等救灾物资,已运往成都市红十字会。在同时发出的慰问信中,市委、市政府表示,哈尔滨市将根据成都市灾区人民的需要,积极组织救援物资,并将陆续运抵成都。
抗震救灾工作不停,支援灾区工作不停———这是市委、市政府的决断,更是冰城市民的心愿。
18日,市支援灾区协调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做出进一步部署:下一步支援灾区的任务很重,要求更高,有关部门要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需要,把支援重点向安置灾民、治疗伤员、防疫防病、重建家园等方面转移,并围绕这些重点做好全方位的支援准备工作。
截至20日,市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和市慈善总会共收到支援灾区捐款累计达3362万元;市红十字会收到捐款达1760万元。
今天,1000余吨大米将从哈尔滨市启程运往灾区。
灾难不可怕,携起手来就能共渡难关。来自冰城各个角落的温暖与关爱,正源源不断地汇成河流,汇成大海。
冰城与四川,虽山水迢迢,但此时此刻,面对灾难,我们分明能够更加清晰地听见彼此的呼吸、彼此的心跳。我们与灾区人民心靠得更紧。
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灾情就是出征的号角:地震专家、公安巡防特警、消防战士、白衣天使从冰城向四川强力进发
12日14时28分,处在中国东北部的哈尔滨,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市消防支队太阳岛中队指导员张亚军正沉浸在即将新婚的喜悦中。
没有预感,没有征兆———
电波、屏幕、网络,举世震惊的灾情瞬间传遍世界,一场全国紧急救援迅即展开。
没有号令,没有组织———
张亚军默默地收起结婚请柬,写申请、穿军装、打背包,做好了开赴前线的一切准备。
没有迟疑,没有犹豫———
14日凌晨2时45分,市119指挥中心传来命令:张亚军随救援部队开赴抗震救灾前线,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和恋人告别。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就是出征的命令。
地震专家、公安巡防特警、消防战士、白衣天使……此刻,近700名救援人员跨越3000公里的距离,冲破万水千山的阻隔,向灾区火速集结,强力进发!
他们中,有刚刚给孩子断奶的妈妈杨丹,有妻子已怀孕两个月的准爸爸缪麟,有撇下重病母亲的潘晓峰,有已转业又重回军营的“自愿兵”潘明华,有为上前线瞒报3岁的医生迟长平……这一刻,所有人想到的只有大家,没有小家;只有灾区,没有自己。这一刻,冰城人民与四川人民跨越千山万水,心手相连,并肩而战。在北川、在绵竹、在什邡、在汶川、在都江堰,冰城救援队高擎旗帜,满载980万哈尔滨人民的深情厚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融入全国支援四川灾区的如潮大军。
16日15时许,哈尔滨市救援队员到达汶川三江镇,成为进入这一重灾区的第一支队伍。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不顾水米未进的饥饿,余震中,冰城专家完成首份震灾损失评估报告,为救灾赢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废墟里,消防战士、公安干警奋不顾身,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手术台上,白衣战士两天两夜不曾合眼,挽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截至昨天,哈尔滨市救援队已从废墟中抢夺出200余人;医疗队已诊查病人460余人次,会诊225人次,参加院前医疗急救2次,实施手术34例。
14日凌晨,得知哈尔滨市抢险救援队就要出发,市消防支队司令部战训科副科长李洪滨,立刻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胰岛素赶到集合地点。从灾情发生的那一刻起,他就瞒着妻子,偷偷准备好一个月的药量,随时带在身边。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请战,又第几次遭到拒绝,战训科长把他挡在出发的队伍外,反复劝阻:“你有糖尿病,不适合到灾区。”“我有基层工作的经验,有抢险救灾的指挥经历,即使不能出力,也能在前线给指挥官提点建议。”直到登机前,李洪滨才给妻子马丽艳打去电话,将赴川的消息告诉她。
第一时间,第一个报名。市第一医院医生李志翔,已不是第一次身赴险境。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期,他也是第一个报名,对进出机场的发烧人员进行体检。在帐篷内搭建起的临时手术室、在随余震频发晃动的手术台,李志翔和医疗救援队员顾不上吃饭,没时间休息,治疗病人、紧急会诊、实施手术……从凌晨忙到深夜,再从黑夜忙到黎明。
这是一次让高强终生难忘的经历:16日下午2时,他正在为一例危重病人实施手术,余震突发,强烈的震感使手术台剧烈晃动,护士问他是否要撤离,“继续手术!”高强语气坚决而镇定,“我是医生,不能把病人撂到手术台上。”
一个个废墟深处的同胞,被一只只有力的臂膀缓缓地托起; 一个个伤情严重的伤员,被一双双坚定的手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在前线,在地震灾区的一个个街区、一座座乡镇,在房倒屋塌的一处处废墟,来自冰城的救援英雄,以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描画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抗灾图。
年迈的父母,直到看电视才知道儿子已赶赴灾区;年轻的妻子,一连几天得不到丈夫一个平安的消息。
“我们时刻挂念他们的安危。但一想到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献上一份力,我们为亲人骄傲。”在后方,在几千里外的祖国北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市民,正以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高尚情怀和坚强意志,成为最大的“给养站”,为前方将士输送势不可挡的力量。
勇担责任,回馈社会。灾情就是生产订单: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哈埠企业加班加点连夜生产灾区急需救援物资
4000多公里之外的地震波到达哈尔滨也许会最晚,但哈尔滨驰救灾区的反应却是“生死时速”。
16日下午,一架从哈尔滨起飞的银色波音747飞机穿云破雨、跨越大半个中国,稳稳地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机上是哈药集团为汶川地震灾区紧急提供的108吨药品。
作为国内首个包机向灾区运送捐助物资的企业,哈药集团在向国人展示“哈尔滨速度”的同时,也传达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危难面前,哈尔滨企业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连日来,哈市企业加班加点连夜生产灾区急需救援物资。在隆隆机器声中,在几尺机台上,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抗震救灾攻坚战。爱与责任在冰城的一条条生产线上交融、传递。
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哈药集团三精制药立即调整了生产结构,“全天候”生产灾区急需药品。已进入销售淡季、压缩产量的防流感、病毒的柴连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全面恢复生产;利于长途运输的塑料瓶大输液,加班抢产,工人24小时作业;用于抗菌消炎的抗生素粉针、头孢系列从早7时至晚22时“大班”生产,阿莫西林等口服制剂也在明水分公司开足马力生产……就连因地震停产的成都三精药厂,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产品就近供应当地受灾群众。
强震之下,房屋转眼变废墟,帐篷成了灾区人民的栖身之所。作为国家商务部定点生产应急产品厂家哈尔滨帐篷厂,地震发生仅几个小时后,就下达生产计划单,着手备料、下料,准备增加库存,以保证救灾之需。13日、14日,整整两个昼夜,70多名职工和6台机器连轴转,裁断、铺絮、机台缝纫、剪断线头、整理打孔、检查打包……针线细密,传递着对受灾同胞的关心、关爱之情。
小小口罩是救援人员和灾区人民阻隔疫病的第一道关口,一下子成了灾区急需物品。灾情,把哈尔滨市天使卫生材料厂推上了前线。15日22时,市经委下达加紧生产、提前交货的指令,顿时使这家从事口罩生产的民营企业忙了起来。当值班人员把电话打进职工家里时,无需动员,更不必多说,几十名职工立即从家中奔赴位于王岗镇的这家工厂,不到两小时,26名职工全部集结在车间。25台高速平缝机开足马力,到次日清晨5时30分,职工们已赶制了1万只16层厚的标准医用口罩,仅用7个小时就完成了平日至少3天的工作量。
路断山阻,直升机成为灾区救援的重要交通工具。求援的电话15日传到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没有二话,当天下午2时,两架直九直升机从哈尔滨腾空而起,奔赴4000多公里外的四川地震灾区。其中一架直升机是当天11时30分从扎兰屯赶回哈市的,机组人员仅用两个半小时完成了飞机维修和检修,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匆匆赶赴抗灾前线。两天内,哈飞派出的直升机已达7架。
“哈尔滨速度”的背后,展示出扶危助困的哈尔滨精神品格。在救灾物品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的同时,其他企业也在另一条战线上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施以援手———慷慨解囊,把爱心化作募捐,火速支援灾区。
哈尔滨爱达投资置业有限公司120余员工向市慈善总会捐款502.28万元,其中董事长颜立燕个人捐款500万元;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冰城企业———泰富电气有限公司向市慈善总会捐款561万元,其中公司董事长杨天夫个人捐款500万元,这笔钱将定向用于救助震区伤残儿童及孤儿;虽然在哈投资的工厂还正在筹建中,哈尔滨环球动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荣鑫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专程从香港飞到哈市,通过哈开发区向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
血浓于水,情重于利。市场上是对手,灾难来了是兄弟———16日,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捐款,他们捐款的对象正是昔日的市场竞争对手———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此次地震中,东电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东方汽轮机厂几乎被夷为废墟。
市场无情人有情、金钱有价情无价。得知震灾后,哈电集团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帮助东电渡过难关。集团机关和企业员工们积极行动起来解囊捐款。白发苍苍的老职工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来了、身处国外的职工委托同事的捐款来了……短短3天时间,哈电共为东电等灾区企业捐款近700万元,这些捐款中,500万元专项捐给东电:我们都是中国人,什么都阻不断我们的血脉亲情。
冰城有情,大爱无疆。灾情就是奉献的理由:援助灾区的爱心洪流瞬间迸发,冰城人民再一次以自己的古道热肠、热血豪情书写人间大爱
汶川大灾,冰城大爱。
巴蜀大地横遭浩劫,冰城市民感同身受。地震余波未尽,爱心泉涌而出。随着汶川特大地震的满目疮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传来,密切关注灾情的冰城市民挺身相助,赈灾、义演、献血、捐款……援助灾区的爱心洪流瞬间迸发、激荡全城。冰城人民再一次以自己的古道热肠、热血豪情书写出与灾区人民情同手足的人间大爱。
“震在汶川,痛在我心;守望相助,奉献爱心。”汶川特大地震消息传来当天,一封向汶川灾区进行捐助的倡议信就在道里区安松社区连夜印发。第二天一早,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倡议信被送到社区每户人家的早餐桌上。
20个月大的小女孩岳婉婷是出现在捐款现场最小的捐款者,姥姥仲集英郑重地替她捐款2元钱。老人表示,虽然全家5口人一个月只有1000余元的收入,甚至没能力给孩子买件玩具,但是受孩子妈妈的再三嘱托,一定要以小婉婷的名字为灾区居民献上一份爱心;81岁的王旭阳大娘是捐款现场年龄最大的,当了20年居委会主任的老人是一位烈士遗属,看了电视后再也坐不住了,坚持要从每个月260元的遗属费中省出20元献给灾区人民。在短短30分钟内,100多位社区群众捐献出5元、10元、100元……虽然数额不等,但却共同表达了与灾区人民同风雨共患难的真情。
目光向汶川灾区聚焦,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连日来,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在哈尔滨的广场、街头、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不断地重复上演。捐款台前,一个个镜头让人动容———
“我要捐房子!”市红十字会捐款现场,市民郑大爷的话让工作人员和前来捐款的市民一下都愣了,带来了房子产权证和钥匙的郑大爷说,他没有什么钱,但有一套面积50多平方米的私产房,他想把这套房子捐给市红十字会,卖掉后全部捐助灾区。
在北环商城捐款现场,一位7旬老大娘蹒跚走到募捐箱前,从兜里掏出一卷钱。这一卷钱当中,有2角的、5角的、1元的,一共21元钱。后来得知,这位老大娘平时在商城附近以捡废品为生。
一笔特殊的捐款让香坊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几度哽咽。家住四史街78号的36岁居民孙洪利身患肺癌晚期,与儿子相依为命,多年来一直受社会和好心人的照顾。他决定在自己身后将眼角膜和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以回报这几年来社会各界的关爱。近几天,孙洪利从广播中听到四川突发地震灾害,决定在办理遗体捐赠的同时,再从自己的医药费中拿出20元钱捐助灾区。
“我们不在四川,但我们的心与你们一起跳动;我们的钱不多,但我们的爱一定要表达。”从捐助灾区活动启动至今,这样的感动时时刻刻充溢着整个冰城———
市红十字会的募捐热线24小时响个不停,每天的爱心捐款都在百万元以上,而募捐簿的近四成签名都是“雷锋”、“退休工人”、“无名氏”等匿名、化名;
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冰城志愿献血者的长队排出几十米,数量是平日的数倍,血液库存已饱和,医生只好不断地劝献血者登记预约等待通知;
中小学生开展了“百万中小学生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活动,将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工艺品进行义卖,所得款项捐给灾区;
哈工大调整对灾区的招生政策,学校承诺对第一志愿报考并达到调档线、专业服从调剂的考生全部录取;
市建委启动紧急预案,对全市76个项目上百个在建工地从事建筑务工的四川籍农民工提供帮助,如要回乡,可由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立即结算工钱;
为救助灾区孤儿,冰城媒体与灾区媒体互动,发起“怀抱行动”,号召市民认养灾区孤儿,行动第一天,就有500名市民报名要求认养,如今,报名市民已达5000多名……
一个最小的善意,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天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数百万冰城市民以聚沙成塔的倾情奉献,铸就了对汶川震区的真情大爱。
大灾无情,大爱无疆。哈尔滨、汶川,这两片分别位于祖国东北和西南的土地,从未走得这样近,显得这样亲。
白山黑水臂挽巴山蜀水,关东父老情系川北儿女。从地震波传来的那一刻起,远隔万水千山的冰城、汶川就已血脉相通,心手相牵。地震能让山河破碎、骨肉分离,却更能让两颗蕴藏着同胞情谊的心震荡出同一节拍:心心相印,彼此温暖。
我们心怀坚定的信念———
我们彼此的温度一定会让我们走向最后的胜利,重新建起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