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天津《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附捐邮票实寄封
(2008.5.20天津塘沽-四川雅安)逆原地
2008年,巴蜀强震,天津人在行动
抗震救灾:用信念铸就坚强 用真情凝结关爱
震中映秀地震遗址
废墟上的英雄壮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被吞噬,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和政府迅速组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无数支救援力量奔赴一线,解放军、武警部队、医务人员十余万人,志愿者超过百万。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在地震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
2008年6月30日,汶川特大地震49天之后,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提炼出党和人民在对抗天灾时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这不仅是对抗震救灾实践的精辟总结,也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揭示──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特大灾害面前,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凝聚起的强大合力;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展示了广大军民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临危不惧,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充分展现了广大军民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做出百倍努力,最大限度地抢救了人民生命;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科技的力量与顽强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化解种种风险。
抗震救灾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与地震灾难进行斗争的伟大进程中,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地震后的13年间,青海玉树、四川芦山等地又先后发生了多次大地震。每一次危难时刻,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都会彰显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精神丰碑,标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凝聚成了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精神寻访
大地强震,震不垮人的精神
天津消防队伍(原)赶赴汶川救援。
汶川旧貌
汶川新貌
距离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灾害已过去了13年。昔日的震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映秀的新街,游人如织;汉旺的校园,生机盎然;羌寨的农家乐,生意兴旺;北川的工业园,机声隆隆……曾经破碎的山河大地,早已在奋斗中重新出发。
一、一场空前灾难,凝聚了13亿人的心
在汶川的地震遗址上,矗立着一座汉白玉时钟雕塑,碎裂的表盘上,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
前一秒还是家园安宁、世界祥和,顷刻间,天崩地裂、房倒屋塌、桥垮路绝。汶川、北川、茂县、理县……一栋栋房屋倒下,一座座桥梁坍塌,一个个生命逝去,一个个家庭离散。
迎难而上、涅槃重生。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场空前的灾难,把13亿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成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
国家领导人来了,武警和解放军战士来了,医疗救援队来了,消防官兵来了,志愿者来了,一场震撼中国、感天动地的大救援瞬时展开。
由公安部调派在北川县灾区救灾的天津公安特警队,5月13日22时到达灾区,为争取时间,10个小时水米未进,用树枝制作简易担架,接力背负老人、孩子,成功将160名群众解救出山并全部安置到安全地带。
地震第3天,震中茂县依然是失联的“孤岛”。紧急关头,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从5000米高空实施“盲跳”,将茂县灾情第一时间传了出来。
地震震垮了房屋,却震不垮人的精神。
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展开自救互救。许多人刚从废墟里被解救出来,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来不及擦去眼中的泪水,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
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到2010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大大超过灾前水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是在同大灾大疫、内忧外患的顽强斗争中繁衍生息、成长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展现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抗震救灾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面对自然灾害、抗击灾难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天津大学“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讲师团”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孙兰英说,“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凑够一个亿,为孩子建一座震不垮的学校
巴蜀强震,牵动着海河两岸人民的心。灾情传来,天津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从部队到医院,从城市到乡村,整个津沽大地,男女老少总动员,各行各业齐参战,一片片爱心,汇流成河;一个个故事,令人动容。
在成千上万的赈灾身影中,一个高大的汉子引人注目,他就是天津荣程集团董事长张祥青,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他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和在上海出差的总经理、在天津的董事们召开了一个空中的三地捐款董事会。
“咱们荣程人大多来自唐山,亲历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我们义不容辞!”第二天,张祥青夫妇在第一时间赶赴天津红十字会,向汶川灾区捐献了1000万元善款。三天后,又捐了2000万元。
唐山大地震让张祥青成了孤儿,苦难却让他学会了感恩。1976年那场大地震,让张祥青失去了爸爸、妈妈和五哥3位亲人,还砸伤了大姐。正是政府下发的地震孤儿救济款和全国人民的爱心,才让张祥青盖起了房并有了自己的家。
成家后,张祥青开始卖豆腐、卖早点、冶炼废钢,艰苦创业,经过多年的拼搏,奇迹般打造出技术先进、拥有近万名员工、年利润达十几亿元、年纳税额也高达十几亿元的天津荣程集团。有了可以支配财富的能力,夫妻俩不断地资助别人,义务修路、建桥、建希望小学、助医、助学,他们都慷慨出手。
5月18日晚,张祥青夫妇应邀出席中央电视台募捐晚会。晚会自始至终激动人心,妻子张荣华眼泪不断,张祥青这个铁汉平时极少有泪,此时也不断地擦拭眼角。晚会现场的气氛深深感染了他们,灾区孩子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他们,夫妻俩当场决定,在原本捐款3000万元的基础上,再追加捐款7000万元,凑够一个亿,为灾区孩子建一座震不垮的学校。
“企业捐款回报社会,是应尽的义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荣程集团必须做的,以后我们荣程集团会继续做下去!”
豪言壮语仍在耳边回响,2014年,张祥青却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人世。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张祥青离开这7年,荣程不仅有了更快的发展,他生前做出的承诺也一点点得以兑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荣程集团第一时间捐款1亿元,荣程钢铁集团董事长、荣程普济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君婷带领荣程青年志愿者与疫情赛跑,坚守物资采购最前线,24小时不间断开展全球业务采购和物流调度,尽最大可能、最快速度累计采购抗疫物资近300万件,持续向全国近400家单位驰援疫情防控物资,总行程超过10万公里。
当国内疫情防控稳定后,张君婷积极与联合国妇女署合作,向国际社会发出倡议并捐赠100万美金,帮助全世界受疫情影响最深的中小企业女企业家和女性员工从疫情带来的经济和收入损失中快速恢复。
河南遭遇暴雨洪涝灾害,在集团董事会主席张荣华的支持下,荣程普济公益基金会支援灾区2000万元,青年职工主动请缨,扛起责任,冲在了荣程救灾物资支援的最前沿。他们根据灾区一线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筹集饮用水、食品、皮划艇、冲锋舟、救生衣、帐篷等抗洪抢险紧急物资,成为驰援救灾的生力军。
“面对灾难我们无法作壁上观。”张君婷说,“每一次面临挑战,父亲张祥青的话都会给我们力量,这句话就是‘比财富更重要的是生命,是对社会的贡献,只有这样,你的存在对于世界才是一种祝福!’”
三、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共建美好未来
民族精神的内涵,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并在一次次重大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最根本的是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核心作用。”孙兰英说,“在这场抗震救灾中,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从解放军部队的迅速调动到全国救援力量的迅速集结,从救灾物资的调度到特殊党费的交纳,以及灾后重建,无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孙兰英认为,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更要倡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共克难关的意志品格,不仅在遇到重大灾害时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坚守信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建共存共享美好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奋斗的目标迈进。
孙兰英说,前进的征途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局面,可能会出现各种艰难险阻,因此,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量。
同一片历史天空下
天津人在行动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津党政军民迅速行动起来。天津市委立即召开常委会议和常委扩大会议,部署动员全市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12天内,天津各界捐赠款物超过了5亿元,创下天津救灾史上的纪录。
5月13日凌晨,天津市公安特警总队接到公安部和市公安局紧急指令,立即组织200名警力执行跨地区抢险救灾任务,总队领导连夜召开会议,部署各支队挑选政治坚定、业务过硬的精兵强将急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各支队特警“舍小家,顾大家”积极报名参战。
得知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后,天津医务人员做好了奔赴灾区的准备。第一批前往四川抗震救灾的医疗队员是在13日凌晨接到通知的,这些医疗队员中很多人都是主动请缨。尽管身在数千里之外,只要身为医务工作者就有责任参与抗震救灾。这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个中国人对同胞的情感。
闻娟当年只有25岁,是胸科医院护士,没有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她对地震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的介绍里。走出校门进入医院工作,从来没干过重活,但是这次对搬运医疗救灾物资的重体力活却毫无怨言。闻娟的父亲是市卫生局后勤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她接到通知前,父亲已奉命投入救灾物资的准备工作。得知女儿要赶赴灾区后,他在电话中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在一线冲锋,爸爸负责后勤供给,咱们这是上阵父女兵。”
市红十字会募捐热线电话响个不停,每天从早到晚,红十字会机关过道、走廊都挤满了奉献爱心的市民。其中既有90多岁的耄耋老人,又有肩背书包的小学生。
因为和地震灾区汶川名字相同,地震发生后,汶川里社区居民们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那个跟他们有着奇妙缘分的地方。他们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关心着汶川的命运,哪怕一点一滴的进展都让大家欢欣鼓舞。不时有汶川里的居民来到居委会,放下一百、两百元的捐款……
地震发生后,许多企业慷慨解囊,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天津市铁路集团成功实现安全行车9000天,本是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但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集团党委当即决定将原准备用于庆典活动的30万元捐赠给灾区。
爱,在一起。心,在一起。地震灾情牵动着农口区县干部群众的心。津郊各界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向灾区群众表达爱心。从乡村到机关、学校和工厂,津郊各区处处涌动着捐款的人潮。在东丽区金钟街何兴庄村,村民们在悼念地震罹难同胞的同时,又在募捐箱旁排起了长龙,再次为灾区捐款。时任村委会主任高兴田在全家捐款3.7万元后又捐款10万元。
市农科院机关及下属各科研所踊跃向受灾地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迅速掀起了捐款热潮。地震时,该院退休职工、我市著名玉米育种专家邵景坡正远在海南开展育种,当得知四川灾情后,立即通过加急电汇,把5万元善款寄到单位,委托同事代捐,以表达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关于筹集抗震救灾对口支援专项资金的通知
津政发〔2008〕69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和市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决策部署和我市与陕西省签订的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框架协议,我市从2008年起连续3年,每年按照上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1%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支援陕西省宁强县、略阳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力争用2年时间基本实现3年灾后恢复重建目标。现就筹集对口支援专项资金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对口支援陕西省灾区是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按照市和区县(含市开发区、保税区、新技术产业园区,下同)两级地方财政收入的1%共同筹集解决对口支援专项资金。二、今年我市需筹集对口支援专项资金5.4亿元(2007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540亿元)。根据国家有关精神,今年我市可用非定向捐赠资金筹集解决3亿元,其余2.4亿元由市和区县财政按照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重分别负担。2009年和2010年,市和区县均要按照上年本级地方财政收入的1%予以安排落实。对口支援专项资金由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进度统一拨付陕西省财政厅,各区县负担资金通过市与区县财政年终结算专项上解市财政。三、各区县要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通过合理安排预算、压缩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控制因公出国、严格管理新建办公用房和购置公务用车等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实施。
天津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