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两岸交流30周年,台湾邮政部门12日至20日举办“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特展”。这些珍贵的邮品见证了两岸从“三不”走向“三通”的曲折历程,其中还有一段在邮件上互相“抹黑”的趣史。
1949年后,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通信几乎完全隔绝。一些台胞为了联系大陆的亲人,常常托人在路过美国、香港、日本等第三地时,将信寄回祖国大陆。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海峡两岸实行“三通”(通航、通邮、通商),结束隔绝、对峙状态。同年5月,大陆邮政机构正式开办寄台湾邮件,但台当局仍坚持不通邮、不通商、不通航的“三不”政策,对大陆邮件一律拒收,退回原址。两岸通邮进入“单通拒收”的阶段。
1987年10月15日,台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0多年的隔绝状态开始打破。这个时期两岸民众通邮的愿望高涨,然而两岸通邮之路还没有复通,虽然大陆能寄信到台湾,但台湾方面却不予投送,而岛内的民众更不能直接寄信到大陆。
1988年3月,在民众要求下,台湾当局同意投递大陆寄台信件,但对信封上的大陆邮票覆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宣传戳,并涂抹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字样。
台湾在大陆寄来的邮件盖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宣传戳。
1988年4月,台湾当局在所谓“通信不通邮”的原则下,宣布台湾民众可由台湾红十字会组织向大陆投寄信件。信件采取“母子封”方式,外信封为红十字会所租的“台北邮局第五OOOO号信箱收”,内信封装的才是由香港转寄大陆亲友的信件,并须加注“香港.内详”字样方能寄出。
台北邮局五OOOO号信箱是专为红十字会设的,并非编号到五万,也由于外信封当时寄到香港后即销毁,十分珍贵,现在市场的拍卖价已高达8000元新台币。
1988、1989年间,台湾寄到大陆邮件须经红十字会“双封包装”。
然而这样的“双封包装”方式却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经民众一再反映,1989年6月10日起,台当局采取了便民简化,台湾寄送大陆邮件不再透过红十字会代为办理,可贴上台湾邮票寄送香港转递大陆,但邮件上的“中华民国”字样都会被大陆用“水波纹”覆盖。
大陆曾用“水波纹”邮戳覆盖台湾邮票。
与此同时,大陆寄到台湾的信件邮票也常会被认定为“不当图文”而被台湾涂抹,譬如国号、国旗、国歌、国徽、政治人物等,此外在涂销的同时,还会加盖“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自由民主安和乐利”宣传戳。
印有彭德怀头像的大陆邮票,在1988年间遭台湾涂销。
1988年9月底,台湾邮政部门取消向邮件上加盖“三民主义”宣传戳,但仍对“中国人民邮政”文字予以涂抹。
两岸在邮戳上相互较劲,直到1989年10月才取消一切涂销活动,这些特别的戳记,也成为当时两岸关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