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文│郭小行
在银行工作30多年了,一幕一幕工作经历依然如新。那是1996年6月的一天,一位农民装扮的人手拿一叠民国时期的“金圆券”,来到银行柜台询问能不能兑换,柜员看后解释“民国时期的货币现在已不流通使用了,银行也不作兑换,只能收藏了”,农民又问“那个收藏”?柜员推荐找我;我一看普普通通的一叠民国时期“金圆券”,价值不高,收藏不大,便退还给他,他努力的要卖给我,我不情愿的再次拿过来翻翻,突然,惊喜的发现一张小面额钱币上仅有当地“恩施”两字,我的记忆“恩施”当时是湖北省一个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小地区,怎么可能出现在钱币上,更不可能“集成拾角向恩施总行兑银币壹元”,于是好奇的买下了所有钱币,并问了钱币的来源。此后,1997年7月我再次发现了“恩施”两字的其他票面钱币,收藏之余产生疑惑,为什么、为什么。
湖北省银行恩施地名纸币
从“银元辅币券”整体设计看:该券正上方为“湖北省银行”,下为“银元辅币券”;左主图案为武汉黄鹤楼,下方为“集成拾角向恩施总行兑银币壹元”;右侧及四角为面额,下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印”,并编有号码;正下方为“重庆建业印刷厂”;背面有黑色印章一枚,总经理签字,左右分别有“恩施”两个大字,下方为”1949“。该钱币有区别与其他年份的“湖北省银行券”,如:其他券黄鹤楼主图案在正中,一成不变的采用黄鹤楼,在恩施发行的也不例外,但没有采用恩施当地图案。
从年份和印刷地看:“银元辅币券”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印”,印制地为“重庆建业印刷厂”;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关资料记载,湖北省银行民国十七年(1928)经报准省政府同意先后8次在武汉印书馆印制一角、二角、五角辅币券;民国二十四年(1935)经财政部核准在上海印制一角、五角辅币券; 民国二十九年(1940)在重庆京华印书馆增印部分发行;民国三十一年(1942)后,法币统一由中央银行独立发行,未在继续印制发行,显然未记载民国三十八年(1949)在重庆建业印刷厂印制并发行过此钱币。
《湖北省金融志》
从湖北省银行总行设立地看:该币“集成拾角向恩施总行兑银币壹元”,说明当时总行设在恩施;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关资料记载,湖北省银行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1月1日在汉口江汉路设立总行;民国二十七年八月(1938)因抗日战事西移,总行迁往恩施,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1945)恩施总行停止办公,总行迁回汉口;民国三十八年四月(1949)武汉临近解放,省政府再次西迁恩施,在此设总行,六月改恩施总行为鄂西分行。
从历届总经理(行长)看:该“银元辅币券”总经理(行长)签名模糊不清;而《湖北省金融志》等相关资料记载,湖北省银行最后一任总经理(行长)为王浙磐,时间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8)至民国三十八年五月(1949),签名不像王浙磐。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特殊背景。民国三十八年二月(1949)湖北省政府所在地武汉临近解放,省政府决定设立鄂西行署、鄂北行署、鄂东南行署,但工作重点是设立好鄂西行署,继续发挥抗战时期恩施作为省会的作用,便于省政府再次西迁恩施;三月下旬鄂西行署一班人到达恩施,拜会各界名门人士,争得当地人好感和支持,做好省政府西迁准备;四月初省政府各机构、人员纷纷迁入恩施,并对省政府各机构进行改组和精简,保留了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教育厅以及秘书处,精简掉了其他厅处,在此设立湖北省银行恩施总行;同时,调整任用了一批熟悉恩施风俗民情的人员,破格提拔恩施当地人范熙如任湖北省银行副总经理,着手解决市场不景气,办公经费不足,人员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以致人心惶惶等现实问题;在此状况下,原鄂西行署主任朱怀冰、民政厅长彭旷高针对现状提议弄活市场,改善环境,比照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用现有的黄金和银圆以及在广州、重庆、成都等大量贸易物资作储备发行“银元辅币券”,后由财政厅长许季珂提出具体方案,经省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湖北省银行发行“银元辅币券”;但发行后,在市场上并未畅通周转,没几天辅币券拿回银行兑换银元,有限的银元经不起兑换,“银元辅币券”随之退出了市场,十一月恩施解放。正因如此,《中国纸币标准图录》及《湖北省金融志》、《恩施州金融志》等相关书籍均无实物图片和文字记载,也使得该“银元辅币券”成为钱币收藏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