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P竞赛性展品评审总规则(GREV)》(以下简称《总规则》)第4条“评审标准”第8款对展出素材的“品相和珍罕性生”作了明确认定:“品相和珍罕性”的标准要求是参照所选主题存世素材的“标准品”来评审展出素材的质量,纠及选定素材的珍罕性幂啉时的收集难度。《总规则》第5条“展品的评定”第2款对“品相和珍罕性”的打分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品相和珍罕性30分。
上述《总规则》所认定的“品相和珍罕性”文字表述虽不多,但份量却举足轻重,既是邮集成功的基础,又是获高奖的重要支柱,也是欲获高奖的组集参展者追逐的目标。
修改后《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4条“评审的标准”第3款对“品相和珍罕性”的评审标准是按2000年1 0月15日马德里召开的第66届FIP代表大会获准通过的《总规则》(GREV)的第4条第8款来认定的,即:“在考虑到所选主题存世素材之‘标准品’的前提下,‘品相和珍罕性’这项标准要求评审所展示素材的质量、珍罕性以及所选素材的相对收集难度。”与旧规则相比,新规则将旧规则中的“所选主题存世素材的水准”(请注意水准二字)改为“所选主题存世素材的标准品”(请注意标准品三个字)来评审展出素材的质量。将“标准品”取代“水准”,这一修改,对展出素材质量的要求更为规范,条文用语也更为严谨。所谓标准品主要指为了传递邮件或其他邮政通信目的,由政府、地方和私人邮政机构,或由其他正式或被委托或授权的机构发行的、计划发行的、准备发行过程中产生的、实际使用过的或作为邮资有效来对待的那些邮政集邮素材。“标准品”的表述,既摒弃了旧规则中存世素材?水准”这一含糊不清的概念,又与邮资票品中的半成品、废品、臆造品、有害邮品以及其他不适用的邮品严格区分开来,体现对展出素材(质量)“品相与珍罕性”的客观公正评价。
《FIP专题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第4条“评审的标准”第3款中对“品相”作了明确的认定:“品相以通常所有的集邮评价标准为准。对现代邮品好的品相是基本要求。小本票应展示完整的带有邮票的”。“邮戳必须清楚,并提供与专题相关之清晰可见的印记图案。”这段话可理解为对专题集邮展品所展示的素材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确认。
品相通常指邮票的外观质量。品相包括邮票的图案色泽、背胶、齿孔是否完好,有无污染、折损、揭薄、残缺、褪色、脱皎等现象。信销票的品相也十分讲究,除不涉及背胶外,还应包括销票邮戳所盖的部位、油墨浓淡、戳记清晰度以及外观清楚与否等。品相通常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个等级。《规则》与《要点》所界定的展品素材品相,不单指邮票还应包括邮票之外的各类适用的邮政集邮素材。由于品相、珍罕性与素材产生年代密不可分,因此,集邮界通常把邮品发行年代的时间框架划分为三个时期:A、邮票史前时期,即1900年以前(集邮所称之的史前系指邮票发行之前的时期,对于英国或笼统来说,指1840年以前,但由于每个国家,其首枚邮票的发行时间不同,因而史前的概念也不同。1840年至1900年这段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开始发行邮票,于是集邮界笼统地将史前时期定为1900年以前);B、古典时期,即1900年至“二战”结束;c:现代时期,即“二战”结束至今。《要点》强调:“对现代邮品好的品相是基本要求”。总体上说,“二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各国发行了题材广泛的大量邮品,因此,对现代邮品的质量要求是上乘的。这是基本要求,如对邮票要求是无任何折痕、污染、褪色、短齿,纸张、图案、背胶、齿孔的外观质量上乘。即便f前肖票要求邮戳能清晰可辨,鉴于小本票(有的称之为邮票小册)的封面、封底、内页、邮票、文字、广告、图案、装订材料等均可作为专题集邮的有效信息,因而备受钟爱与推崇。《要点》强调:“小本票应展示完整带有邮票的”,由于小本票封皮(包括封底)与内页邮票是构成小本票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若小本票中的邮票使用了,则缺少了其中一个要素,那么,留下的一个小本票封皮便失去集邮意义,体现不出展品的集邮价值,因此《要点》对小本票的展示要求作了明确硬性的规定。对邮政用品而言,要求封、片、简品相尽量无污染、无折皱、无破损,邮资图清晰完整等。对实寄封、片主要看是否具有邮政意义,有无超资、戳记是否清楚,有无伪造、臆造、赝品等。与专题相关的印记(如水印等)应提供清晰可见的水印图案等。
《规则》、《要点》虽未对除现代邮品外(如史前、古典时期邮品)的邮品品相作明确规定,但笔者认为,既然编组展品参加FIP竞赛性展览,此类素材质量若达不到上品的,至少也应是中上品或中品。《要点》第5条“展品的评定”明确指出:“复制品必须这样展示:不完整或图案不清楚之邮戳不应在邮品上重描,应代之以重描一个邮戳的复制品并紧挨着该邮品来展示。”这里所指的复制品,笔者认为应是史前或古典时期品相欠佳的复合邮品。鉴于该邮品年代久远且珍罕性较高,个别戳记不够清晰或邮戳上的图案不够清楚的,也不允许在该邮品上重描,而应重描一个邮戳作为复制品展示。作为一部竞赛性展品,若展示的复制品多了,未必是件好事,复制品展示多了,必然会影响到品相的得分。因此,从总体上看,整部展品的品相越上乘,该项得分就高,反之得分就低。
从组集参展和评审实践上看,应当说绝大多数的专题邮集作者对展品素材的品相相对更为重视。究其原因,国内集邮者多为工薪阶层,受经济收入、语言障碍(主要指外语水平)、邮品流通不畅(主要指国外适用的邮政集邮素材的收集流通渠道不畅)等因素制约,对珍罕性较高的相关邮品,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那些有一定份量,能在展集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史前、古典邮品,因囊中羞涩,只能望洋兴叹。因而组集所用的素材大多为珍罕性不高的‘现代邮品。值得庆幸的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既知自己展集“珍罕性”一项得分低,那么,理所当然把着力点放在邮品的“品相”上,通过择优选用品相好的素材,力争多得分数,或尽量靠近满分。
《要点》第4条第3款“品相与珍罕性”中关于“珍罕性”作了明确的界定:“珍罕性要根据客观的标准,诸如公认稀少和有收集难度的。”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展集中所选用的珍罕素材要有客观正确评价,其标准是公认稀少和有收集难度的。
新《规则》第5条“展品评定”中把“品相与珍罕性”的评分标准定为30分(旧规则为25分),并明确品相占10分;珍罕性占20分。旧的评分标准里没有分品相占多少分,珍罕性占多少分,在这种情况下,评审员多把一半分数(12.5分)考虑展品素材品相,另一半分数(12.5分)考虑珍罕性,因而展品即使用了大量珍罕性很高的素质,满分是12.5分。新《规则》已将此项评分标准提高到20分,足见对专题集邮展品素材珍罕性的高度重视,素材质量要求更严。然而,这方面恰恰是我国绝大多数专题集邮者的弱项。因此,有志参与高级别邮展又争取沾金夺银的组集参展者,应在素材珍罕性方面加大收集研究力度,力争多得分。
在专题集邮展品中,选用收集难度大、质量高、专题信息强的适用邮政集邮素材,无疑能大大提高展品的档次,这是毋须质疑的。但有几个问题应引起组集参展者的重视。
1.珍罕品与珍罕性的区别。
所谓“珍”指珍贵、贵重,“罕”指罕见、稀少,那么这里所说的珍罕品就是指珍贵罕见的集邮品。而珍罕性则是指使用的珍罕素材在展品中的集邮价值,是对展品质量的综合评价。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要点》的有关说明中看出。《要点》指出:“尽管邮品很珍罕,但它与该专题没有关联或联系得不适当,也不应该包括在这项评审标准之中来评审。”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明确,专题集邮展品所用的珍罕素材,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规则》第3条“展品组成原则”中指出的:“每一件邮品都必须与所选定的专题有关并用最清楚和最有效的方式展示出它的专题信息。”如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贵妃醉酒”若用在《女性》或《妇女》这类专题邮集上,其珍罕程度则大打折扣,因扮演者是男性,充其量是“男扮女装”。而这枚小型张若用在蝴艮饰》或《京剧艺术》上,其珍罕性大大增强了,原因是展品选用了与专题密切相关的珍罕素材。又如特15《首都名胜》那枚“天空光芒四射”(非正式发行)天安门珍贵邮票,用于《天安门》专题邮集,并不意味展品的珍罕性很高,因为,天空光芒四射与天安门专题信息没有必然的联系,若采用正式发行的“天安门”邮票,则十分贴切,珍罕性大大提高。倘若将非正式发行的“放光芒”邮票,用于《阳光》邮集,则展品珍罕性是极高的,因其“放光芒”的专题信息与阳光有着必然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该枚珍罕素材的集邮价值。因此,从评审角度上看,那些与主题没有联系或联系不适当的邮品,尽管本身很珍罕,显然不能用于展品之中,若勉强用了,则适得其反,让人有单纯为提高珍罕性而用了不适当的素材之嫌。’
2.客观评价珍罕邮品。
评价邮品珍罕与否,其标准是公认稀少和有收集难度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邮品的珍罕程度也是相对而言。如价高的邮品不等于珍罕,T46庚申年“猴”票,一枚2干余元,让人感到珍,但并不罕,只要肯花钱随时都可以买到。而盖有相关戳记史前封一般仅三四百元,然而却不多见,后者要比前者收集难度大得多,因前者易得,后者难求。有的邮品既珍又罕,如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宫门倒、一片红、放光芒等作为组集参展者应予以甄别。这里提醒专题集邮爱好者要注意收集与自己所选主题密切相关的罕品,既然珍品是要花大代价的,况且大多集邮者经济负担不起,那么寻觅价廉物美的罕品何乐而不为呢?罕品往往可遇不可求,一旦错过机遇,悔之晚已,再想找到它可就难了。可以设想,一部展品,罕品多了,必然会引起评审员的注意。
3.理性对待变体、印样与样张01《要点》指出:“为了提高集邮的水平,比票品本身更珍罕的变体、印样、试样等是必不可少的。上述票品可以提供方连、连票等。”以上这段话表明:印样、变体以及类似邮品的相关珍罕性和与众不同的特点能提高展品的集邮质量,值得推崇与提倡。但要注意几点:A、常见的变异(如微小的颜色差别),扮演着不重要的角色(将属正常邮品,当作变异)且可能对专题拓展起到不良的影响,类似邮品不能作为变体来对待。B、变体票应分析来源。我们所说的变体是指从邮局窗口流出的邮品,而不是从邮票厂“夹带”出的半成品或报废品。市面上出现的一些未裁切、裁切不规则的所谓“变体”,也会喊出天价,其实暗藏猫腻,要认真分析,避免上当受骗。c、慎用样张、样票。近来,邮商办的邮刊上“样票”、“样张”满天飞,其价格不菲,实际上一些国家从商业利益出发印了不少此类“贵族邮品”,但对提高珍罕性意义不大,因此,要慎用。在全国专题邮展上,有一部体育专题邮集,仅豪华印样、样张就用了近20枚,太多、太滥,让人看了反而不舒服。
4.关于素材的多样与均衡。《要点》指出:“在所选定专题的可能范围内,用展示所有时期和来自最大多数国家的邮品,以达到所有不同类型素材之存在并均衡地应用。”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所选定专题的可能范围内”,指在选题时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选择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特有的选题,如《长江》、《长城》、《熊猫》、《华南虎》之类选题,便自动丧失了这一前提条件,也就没有下文。若选择多国共有,人与自然共存的选题,其可能性大大提高,后面的要求便有意义了。因此,在选题就必须引起重视,尽量选符合这一前提条件的选题。这防舌有三层含义:A、“展示所有时期”指适用邮政集邮素材的时间框架:从邮票史前时期,经过古典时期,直到当今的邮政集邮素材。这句话的意思是展品的素材从史前到当今各个时期都要有,不是一二件代表,而是均衡地应用。B、“来自最大多数国家”。这句话意味着展品中使用的素材是来自最大数国家发行、使用的邮品。这里应注意的是那些不具备合格性之集邮素材的不在此列。一些国家或地区为赶专题集邮时髦发行的带有投机性的邮资票品,原则上不用。c、“所有不同类型素材”。指素材种类囊括邮票(含小本票)、邮资封、片、简、戳等全部种类,品种越多越好。但还是要讲求均衡地应用,不能某个品种太多,如一些展品出现另一种倾向,有的整部邮集洋洋80个贴片,基本上由封、片、简、邮资签条、邮戳剪片组成,邮票成了点缀或是插花;有的邮资签条几乎泛滥;有的豪华印样、样张满天飞,引起反感,这也不正常。上述三层意思最终的落脚点都集中到“存在”并“均衡地应用”上来。这里所指的“均衡”只是模糊相对概念,没有具体数字上的要求,整体上看,各国各时期各类多样化的素材,搭配合理,错落有致,各个章节都有,让人看了感到大体均衡即可。素材的“品相和珍罕性”在一部邮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既是一部邮集成功的基础,也是获高奖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