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便士诞生以前的那段特权免资历史
——邮政史邮集《FREE:英国特权免资邮戳(1764-1840)》编组体会
经年磨剑,一朝出鞘。
我的邮政史邮集《FREE:英国特权免资邮戳(1764-1840)》(以下简称“FREE戳邮集”。“FREE”即“免资”的意思),在2015年7月下旬举办的湖北省集邮展览上“横空出世”,以92分获得全场唯一的金奖(图1:本文作者在获奖邮集前留影)。很多邮友在真诚祝贺我的同时,也感到有些吃惊:“以前没听说你在做这部邮集呀?!”
我知道,大家之所以惊奇,一是尽管这只是一次省级邮展,但以FIP国际评审员常珉为主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邮展评审员为委员的本届省展评委会,却严格按照全国邮展的标准来评分。要想从他们手中获得高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从全场72部邮集、15部集邮文献中的沾“金”者仅2部,即可见一斑。二是虽然好几年来我通过网购、委拍等各种渠道一直在收集和研究相关素材,但从未对外提及。知道我在潜心编组这部邮集的邮友少之又少,而且他们还严格为我“保密”。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这部邮集的编组情况。诚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的重要性
我为什么会选择FREE戳这个英国的邮戳类选题呢?因为我早就注意到,在2003年绵阳亚展和2006年太原国展上,中国作者的邮政史邮集均为中国选题(不含一框类,下同)。直到2008年潍坊和南昌国展时,才出现了同一部外国选题的邮政史邮集。在此情况下,我开始盯上了FREE戳这个外国的邮戳类选题。从之后的2009年洛阳世展、2010年杭州国展、2011年无锡亚展、2012年呼和浩特国展、2014年长沙国展来看,在参展的4部外国选题邮政史邮集中,均无邮戳类。按照FIP现行邮展规则,在邮政历史类中,邮戳类已成为其3个子类之一(另2个子类是邮政历史类与历史、社会和特别研究类)。直到今天,FREE戳邮集仍是中国作者编组的唯一一部外国邮戳类邮集。就是在英国,该选题的邮集也极少见。据常珉先生介绍,在10多年来的英国全国邮展上,尚未出现一部FREE戳邮集。
邮政史邮集的重要性,满分是10分。很多人误以为,重要性仅指邮集的选题。而实际上,在重要性的10分中,选题的历史、社会重要性与集邮重要性各占5分。
先看该邮集的历史、社会重要性。作为世界现代邮政的发源地,英国邮政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FREE戳的使用时间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几乎同步。在此期间,公路、水运、铁路不断发展,蒸汽机时代赫然开启,促进了人口大量流动和商贸日益繁荣。这些丰富的时代背景,使得身在其中的FREE戳,其历史、社会内涵和价值更为显著。英国《邮政通告》报纸(THE POST CIRCULAR)曾刊登过一幅题为《重量大的不付费,重量极小的却要给所有邮件买单》、表现1838年3月2日邮车载运邮件情况的漫画及文章,以此诟病免资特权:在一个邮车顶上的多种邮件中,免费报纸和特权免资信件等占到邮件总重量的90%以上,邮资昂贵的付费信件却只占很小的一角(图2)。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FREE戳是催生出象征均一邮资制的黑便士邮票的主要因素之一。
再看该邮集的集邮重要性。黑便士邮票诞生以前,英国普遍实行由收信人按照里程、重量、纸张数量等付费的递进邮资制(私人或政府采取预收邮资办法的“便士邮政”不在此列)。在普通人承担着昂贵邮资的同时,议员和贵族们却在享受着以FREE戳为主要标志的免费寄信特权。FREE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信封上所盖的那些带有醒目“FREE”字样的邮戳(图3),以及FREE戳的另一种形式——带有“To Pay 1/2d Only”(仅付1或2便士)字样的邮戳(图4)。它们被统称为FREE戳。这些FREE戳实际上是邮票诞生以前的一种特定邮资标志(免资也是一种邮资标准,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军邮戳),属于史前邮政史,其地位远远高于后来各国使用的表明寄递责任的那些常规邮戳。
在本次省展点评时,评审员告诉我:FREE戳邮集的重要性没有给到理想的高分,原因是重要素材还有欠缺,即集邮重要性尚待加强。
二、展品的处理
处理这一项,是要评价一部邮集在该选题范围内,选用邮品是否完整、正确、精当,“历史故事”是否讲得丰富厚重、主次分明、引人入胜。一部邮政史邮集即使重要性很高,珍罕素材也不少,但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在这一项上失去的分,就很可能会比在重要性和珍罕性上得到的分还要多。因此,处理是邮政史邮集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FREE戳邮集选定的起止时间为1764-1840年,这是科学而严谨的。1652年初,英国国务会议规定,议员和贵族在寄信时可免付邮资。但信封上没有免资戳,而只有寄信人手写的“FREE”、签名、地址、日期等。此举弊端不少,如:有的议员把签好名的信纸送给朋友和支持者;有的人模仿议员和贵族签名,去免费寄信。1764年,伦敦邮政总局宣布开始使用FREE戳(已知最早的使用时间为1764.5.2),以此代取代手写的“FREE”。直到1840年1月10日统一的均一邮资制出台后,FREE戳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FREE戳邮集所选定的起止时间,完整涵盖了FREE戳的整个历史。在第52页贴片上,我用2个FREE戳的“继承者”——PAID戳,来见证FREE戳停用后的状况:1个是FREE戳停用4个月后的PAID戳(1840.5.7);另1个是FREE戳停用10年后的PAID戳(1850.8.5)。PAID戳的形制和FREE戳一样,仅只把其中的单词“FREE”改为“PAID”(邮资已付),见图5。
其次,FREE戳邮集中的素材几乎涵盖了FREE戳的各种戳型和戳式。这些戳的使用周期和范围不尽相同,短则1-2个月,多则数十年。邮集中按照1764-1840年间FREE戳的戳型更替顺序,充分展示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各种使用情况。我花6年时间收集到7框多素材,经过反复甄别、遴选,精选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5框素材,做成了这部邮集。
再次,前言和纲要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常常容易被忽视。一个好的邮政史邮集前言,应当告诉评审员和观众:邮集的选题范围、意义以及这样确定起止时间的理由;相关的邮政史和必要的时代背景资料;该选题范围内的素材收集难度以及邮集中的重要素材(后者也可在纲要中作提示);邮集的构思框架、逻辑思路和表达方法;主要参考资料。FREE戳邮集的前言,基本上达到了这些要求。我的纲要属于“粗线条”式的:第1-4框为使用FREE戳最频繁、最重要的英格兰(威尔士几乎不使用FREE戳,苏格兰除爱丁堡邮政总局外也不使用FREE戳);第5框为自成体系的爱尔兰——这一分配比例,与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及邮政史地位均相宜。我的这一处理方法,也得到了本次省展评委会的赞赏。最后,我用小号字列出了3本主要参考文献:2本关于FREE戳的权威原文专著——英国集邮家J.W.Lovegrove的HEREWITH MY FRANK…(Ⅱ EDITION)- Continuing the Study of the Free Franks(奉上我的邮戳<第2版>-FREE戳再研究)和Dr.J.T.Whitney的C0LLECT BRITISH POSTMARKS-THE HANDBOOK TO BRITISH MARKINGS AND THEIR VALUES(Ⅶ EDITION)(收集英国邮戳-英国邮戳及其价值手册<第7版>);1本Kenneth O.Morgan主编、钟美荪翻译的《牛津英国史》。仅这个前言页的内容,我字斟句酌地反复修改了近50次才最终定稿(图6)。
最后,FIP规则中说:“一部邮政历史类展品的重要性,可能意味着需要包含更多的说明文字,但它们必须简明和条理清楚。”可见,编组邮政史邮集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那些复杂的历史和故事讲得清晰而生动。我在每一张贴片上都用几条细横线把FREE戳的使用周期、主要特点、使用情况、寄递情况、寄信人名字及身份等,隔成若干个小部分(图7)。这样看上去既清爽又清晰,而且还有点别开生面,文字较多时看起来不累,文字较少时看起来也不显得空。
三、展品的集邮知识、学习和研究
我过去所积累的那点关于英国史前邮政史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知识,完全无法跟上做这部邮集的需要。自开始收集研究FREE戳之后,2本全英文的权威专著,我一点点看、一点点查、一点点翻译、一点点学习领会,潜心啃了几个来回;中文版的《牛津英国史》,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有了这些积淀,加上几年来与常珉先生在电话、电邮、微信中无数次追根求源的请教和不厌其烦的探讨(包括通过他向英国的FREE戳专家请教),制作这部邮集才渐入佳境、得心应手起来。
对于邮戳类邮集的知识和研究,重点是要表现不同戳型及戳式的最早和最晚使用时间、主要特点、使用情况、相关邮政史及必要的社会历史知识等。其中,关于邮资和邮路的知识及研究,只有在很必要时才应作适当展示。我在邮集的几乎每一个贴片上,都努力做到了尽量把FREE戳的主要集邮和历史知识及个人研究表达出来,尤其是那些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图8的8个贴片或其局部上的细致学习和研究,是对前述需要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例举。图9是对伦敦“十”字形日戳在同一位置重复盖两次的解读——这并非加盖效果不好,而是特意为了表明“夜间收寄”。在知识和研究的对象问题上,我是重点针对FREE戳,其次才是在必要时,对其他各种日戳、付资戳以及邮资、邮路等问题作简要研究和表达。
按照规定,免费寄信者必须在信封上签名并标注地址、日期,以此作为邮局审核其免费寄信资格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些签名是与FREE戳联为一体的,即邮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尽管对于我来说,辨认那些封上潦草如天书的英文手迹是件极为费时费力的头疼事,但我在邮集中对大部分封都介绍了寄信人的签名及其身份——其间多次向包括常珉先生、英国“海归”外甥在内的多人请教——旨在表明那些免费寄信者与FREE戳之间的特定关系。我认为,把这个尽量做足、做到位,本身就是集邮知识和集邮认识的反映。英国集邮家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在同类邮集中并未上升到像我这样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例如,这部邮集中有好几个未来(或离任)英国首相寄出的FREE封(图10),还有一个是1812年6月至1827年4月任首相的Robert Banks Jenkinson(封上签名为Lord Liverpool<利物浦首脑>),在任期内寄出的付资封(1823年8月19日从伦敦寄切斯特,未盖FREE戳。见图11)。此封对习惯于享受免资特权的议员和贵族们来说颇具示范意义,因为它见证了首相带头执行自1805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硬性收取3便士邮资的规定。
在这部邮集中,有一个正反面被反复使用的封,非常有意思(图12)。它先后寄给3个人,集FREE戳、To Pay戳、地名戳、付资戳于一身,集中体现了英国议员所享有的免资特权。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研究、琢磨,才弄清它的“传奇”经历:①1829年10月7日,某人从伦敦寄信给艾塞克斯郡伍德福德比奇山的William Paget议员,伦敦邮局盖带顶皇冠FREE戳,伍德福德邮局盖带框落地地名戳。②1830年6月14日,William Paget利用该封的背面写信,从朴茨茅斯寄给牛津的Ball先生,伦敦邮局盖6月15日的带顶皇冠FREE戳。③某人将该封正面原写地址及带顶皇冠FREE戳画掉(但未画掉原收信人William Paget的姓名、身份等字样),利用封上的空白处,重新写信给艾塞克斯郡的Arthur Chichester先生。但这次寄信并没有得到William Paget的授权,所以寄、收信人分别向邮局支付了2便士邮资,封上盖八边形的“TO PAY 2d ONLY”戳和“2”付资戳。
四、改进方向
在2015湖北省邮展上首战告捷,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对自己邮集的不足之处心知肚明:英格兰和爱尔兰FREE戳的启用首年实例还需要进一步充实;早期戳型的比重应该加大;邮集的处理上还要更加精益求精;知识和研究的表达还应更细致一些,比如对特殊戳式作更深入的分析和对比等;贴片上描绘的戳图,应该用电脑处理得更精致一些……
这次省展之后,我马不停蹄地加快了瞄准精品、充实素材的脚步,力争不放过任何一次网购和委拍的机会。
上天总是眷顾有追求的人。4个多月来,在英国几位FREE戳的老藏家手中沉寂了很久的高端素材,竟然两次拿出来付拍。尽管每次的数量都不大,但全都是“亮瞎眼”的好东东。经过艰苦竞价,我梦寐以求的一批好封已收入囊中,达到了一框多的规模,其中就包括英格兰第一型FREE戳的首月使用实例(寄出时间为1764.5.29。见图13)。其间,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刘佳维先生在8月中旬寄赠给我了一个惊喜——旅英企业家、邮学家张华东先生新近出版的《解密黑便士》一书。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翔实系统、严谨深入研究黑便士的专著,里面不少内容对FREE戳邮集中知识和研究的完善都很有助益。细读之下,令我不禁心生“好雨知时节”的感怀。
到本文即将截稿时,一份地位重要、价值不菲的1764年英格兰关于FREE戳的议会法案原件,已在委托竞拍中……
图1:本文作者在自己的获奖邮集前
图2:《重量大的不付费,重量极小的却要给所有邮件买单》漫画
图8:知识、学习和研究的表达举例(用8个图举例)
图9:对伦敦“十”字形日戳在同一位置重复盖两次的解读
图10:离任首相寄出的FREE封
图11:在任首相寄出的付资封
图12:被反复使用3次的FREE封
图13:英格兰第一型FREE戳的首月使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