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是我国南部边陲重镇。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设置晋兴郡和晋兴县,此为南宁建制之始。唐代、宋代、元代南宁为邕州治地,明代、清代为南宁府治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年)广西省会设在南宁,民国25年广西省会迁桂林。新中国成立后,广西省会迁南宁,1958年后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宁近代邮政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5日,大清邮政在广西开办南宁府邮政分局,使用“南宁邮政局”实线两格式汉字日戳(图1)。另有“南宁府”实线两格式汉英日戳和“南宁府”实线三格式英汉日戳(图2、3)。辛亥革命后,中华邮政在南宁设立邕宁邮政局,初期沿用大清邮政“南宁府”日戳,而后新刻制的中华邮政邮戳则为“邕宁”地名,“南宁”地名戳逐渐被取而代之,(图4、5)即民国时期使用的“邕宁(南宁)”汉英双地名日戳。
新中国成立后,南宁人民邮政一度沿用中华邮政日戳。自1951年起,南宁邮政局开始启用新的三格式日戳,这是南宁使用人民邮政日戳的开端。50多年来,除邮资已付戳、机盖日戳、邮资机戳等戳种外,南宁常见的普通邮政日戳经历了7次演变,戳式的演变见证了南宁邮政事业的发展变化。现将这一时期南宁邮政日戳沿革概述如下:
沿用中华邮政三格式戳
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人民解放军南宁军管会接管了邕宁邮政局。南宁邮政在解放初期继续沿用中华邮政右读“邕宁”邮戳。(图6)为1951年沿用的“邕宁(南宁)”汉英三格式双地名日戳,(图7)为解放后沿用的“邕宁/亭一”汉英三格式邮亭日戳,无年份字钉。(图8)为1950年7月5日日期的“邕宁/亭三”汉英三格式沿用邮亭日戳,年份字钉“五□”系将“五日”字钉铲去“日”字中间一横改制。(图9)为沿用的“广西/邕宁/高农校”三格式代办所实线三格式汉字日戳。
1950年7月1日,邕宁邮政局改称南宁邮政局,邮政日戳上的“邕宁”地名不再代表南宁市。因此,中华邮政“邕宁”地名戳的沿用时间很短。1950年12月19日,邕宁县治由南宁迁往蒲庙,此后新刻制的“邕宁”地名戳不再是南宁邮政用戳。如(图10)“广西邕宁(甲)”左读三格式日戳为驻蒲庙镇的邕宁县邮政局用戳。
人民邮政三格式日戳
1951年期间,南宁开始启用人民邮政三格式日戳,基本戳型沿用中华邮政的三格式,戳外圈及分格线多为点线,亦有少量实线戳。与中华邮政沿用日戳相比,人民邮政日戳的特征除文字左读外,下格地名由“邕宁”改为“南宁”,在市区邮政机构邮政日戳上,下格的“南宁”两字间多有带括号的代字。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图11—18):“南宁”戳(图11、12)为平信收寄销票用戳,有点线三格式和实线三格式两种,下格均不缀代字和戳号。“收”字戳(图13、14)为平信收寄销票用戳,有实线三格式和点线三格式两种,下格“南宁”两字间均有“(收)”字。“邮”字戳(图15、16)为点线三格式,外圈点线较紧密,下格“邮”字加干支代字,按干支代字区分用途,如“邮戊”(图15)为平信收寄销票戳,“邮已”(图16)为落地投递用戳。 “投”字戳(图17)为落地投递用戳,实线三格式。下格“南宁”两字间有“(投)”字。“转”字戳(图18)为邮件中转业务用戳,实线三格式,下格“南宁”两字间有“(转)”字,偶见在挂号函件上使用(图19)。
市局营业窗口业务用戳(图20—26):“营”字戳(图20—23)在办理给据邮件、开发汇票等业务时使用,有实线三格式戳和点线三格式戳。(图20、21)戳下格“南宁”两字间缀有“(营)”字,(图22、23)戳则缀“营”字加干支代字,如“(营甲)”。“挂”字戳(图24)在挂号函件及单据上使用,粗看是实线三格式,实为较紧密的点线。下格“南宁”两字间缀有“(挂)”字。“包”字戳(图25、26)在办理收寄包裹业务时使用,点线三格式,点线有紧凑和疏松之分,下格“南宁”两字间有“包”字加干支代字,如“(包甲)”。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27—34):南宁邮政分支机构用戳均缀有代字及编号,代字在前,编号在后。“支”字戳(图27)为邮政支局用戳,“支三”戳外圈点线排列特别疏松。“处”字戳(图28—30)为市区邮政营业处用戳,有缀地名和无地名两种,如(图28)为“共和路(处甲)” 缀地名戳;而(图29、30戳)则在下格“南宁”两字间缀“处”字加数字和干支代字,如“(处9甲)”。“所”字戳(图31)为市区邮政所用戳,点线三格式,下格“南宁”两字间有“所”字加数字和干支代字戳号,如“(所一甲)”。“亭”字戳(图32)为设在市区的邮亭用戳,点线三格式,下格“南宁”两字间有“亭”字加数字戳号,如“(亭4)”。“代”字戳(图33)为市区邮政代办所用戳,点线三格式,下格“南宁”两字间有“代”字加数字戳号,如“(代三)”。乡镇地名戳(图34)为市郊邮政所用戳,有点线三格式和实线三格式,下格为邮政机构所在地地名,如“南宁吴墟(处)”。
壮汉双文字戳
从1957年1月1日开始,人民邮政在各省、市、自治区启用腰框五格式邮戳,这种新戳有25mm和30mm两种戳径,其中少数民族地区为30mm戳径的双文字戳。由于广西筹建自治区工作在1957年尚未完成,因而启用新戳的工作延迟到1958年。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这一天应为自治区首府南宁启用壮汉双文字戳的首日,因尚未查到有关具体启用时间的文件,只能通过邮戳实物加以证实。本文初稿(香港《邮票世界》150期)刊发时,尚未见有3月5日日期的壮汉双文字戳,而现在已有实物能证实:(图35)为一张残缺的邮政报纸费收据,所销邮戳为“广西南宁/1958.3.5癸6”(图36),此为南宁邮政局收订报刊专用戳,是在自治区成立当日使用,即所见最早使用日期的南宁壮汉双文字戳。此外,还有一由贵阳寄南宁的印刷品封(图37),盖有“广西南宁1958.3.6.9” 壮汉双文字投递戳(图38),戳号为“丙11”,此戳是目前发现最早在邮政通信业务中使用的南宁壮汉双文字戳。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图39—55):“丙”字戳(图39—44)为收寄销票戳,在使用壮汉双文字戳之初,亦作为落地投递戳使用;下月牙内有“丙”字加数字戳号,所见最大戳号为“丙13”;“丙”字戳中存在不同戳具使用同一戳号的现象,如有三枚存在差异的“丙2”戳(图40—42)。“已”字戳(图45—50)为落地投递戳,下月牙有“已”字加数字戳号,所见最大戳号为“已9”。“丁”字戳(图51)在总付邮资结算单上使用,仅见“丁1”戳号。“癸”字戳(图52、53)为报刊发行业务专用戳,下月牙内戳号为“癸”字加数字序号。“丑”字戳(图54、55)为电信业务用戳,在电信业务单据上使用,下月牙内戳号为“丑”字加数字序号。
市局营业窗口业务用戳(图56—68):南宁市邮政局营业窗口用戳均缀有“甲”字,“甲”字戳的使用范围涵盖邮政营业窗口各项业务,加盖在挂号函件及包裹、汇兑、发行等业务单据上。下月牙内戳号为“甲”字加数字,所见最大戳号为“甲17”。一般来说,“甲”字戳属于市局营业窗口业务用戳,但也有在支局营业窗口使用的情况。“甲”字戳在上世纪70年代陆续停用;1980年后,“甲12”、“甲15”等戳具曾一度用于集邮业务。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图69—87):1958年,南宁将市区4个营业处改为邮政支局,各支局分别使用按数字排序的“支”字戳(图69—74),支局戳的下半环内有汉字“南宁×(支)”字样及“南宁”的壮文拼音,下月牙有数字戳号,如(图69—72)为2支局的1至4号戳。南宁市区邮政所使用按数字排序的“所”字日戳(图75—79),戳的下半环内有“南宁××(所)”字样及“南宁”的壮文拼音。上世纪70年代,部分邮政所日戳的下半环取消“××(所)”字样,只有“南宁”壮汉文字,这与市局戳相似而非市局戳,只是将邮政所的序号改在下月牙内标示,如(图80)为南宁21所收寄的挂号信(局部),挂号签条上有“南宁21所”字样,销票日戳的下月牙内有对应的“21”序号(图81)。南宁市郊邮政支局、所使用当地地名戳(图82—87):上半环为“广西南宁”,下半环为邮政所所在地壮汉地名,如“西乡塘”、“金鸡”等。
30MM戳径全汉字戳
上世纪70年代,广西30mm戳径全汉字戳是全国仅见的戳式,此戳式最早源于60年代的广西火车日戳和援越部队保密日戳(图88)。1969年11月25日,南宁邮电局实施邮电分设,分家后的南宁邮政局于1970年开始启用30mm全汉字普通日戳,仅保留了少数民族地区30mm戳径规格,省略了壮文,这一戳式在70年代与壮汉双文字戳并用,并逐步替换壮汉双文字戳。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89—100):“丙”字戳(图89—93)为平信收寄销票戳,下月牙内有“丙”字加数字戳号,见最大数字的戳号为“16”。“巳”字戳(图94)为落地投递戳,下月牙内有“巳”字戳号;应为“己”字,误为“巳”字,仅见此一枚。数字序号戳(图95—98)为常见的落地投递戳,下月牙内有数字戳号,图示最大数字为“21”,未见有个位数戳号的。南宁电信日戳的启用比较晚,1969年邮电分家后,电信业务不再使用“丑”字日戳,改用无日期的业务图章;1973年恢复邮电合一,随之启用30mm“南宁电信”日戳(图99),另有“南宁电报”日戳(图100)。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图101—105):市区邮电支局在70年代仍使用壮汉双文字戳,未见有30mm全汉字戳。市区邮政所则启用了带“所”字的30mm全汉字日戳,戳上的文字排列有两种,一种上半环为“广西南宁”,下半环为“××所”字(图101—103)。另一种上半环为“广西”,下半环为“南宁××所”字(图104、105)。
火车邮戳(图106—108):南宁火车邮戳启用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为繁体“车”字,下半环为表示派押局的“(南宁)”;70年代启用的为简写的“车”字,下半环为不带括号的“南宁”。火车邮戳的上半环为表示起止地的“××火车”,如南宁至桂林的“南桂火车”,下半环为表示派押局的“(南宁)”。
25MM戳径全汉字戳
1957年后,全国大部分省、市启用25mm戳径全汉字腰框五格式戳,这是非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戳式;广西只有1957年启用的机要日戳和1971年启用的包裹收寄机日戳采用了25mm戳径。南宁在普遍使用30mm戳径邮戳20余年之后,自1978年开始启用25mm戳径全汉字腰框五格式戳,到80年代中期,这一戳式基本取代了30mm戳径的壮汉双文字戳及全汉字戳。此后,南宁以及整个广西的邮戳与非少数民族地区邮戳一致,失去了邮戳上的少数民族特性。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图109—110):机要日戳(图109)使用时间最早,附图为加盖在油印的邮费收据单上的机要日戳,上半环“广西”,下半环“南宁”,上月牙内缀“机要”,下月牙内缀干支加数字代码“子2”,日期为“57.7.14.10”。干支代码戳(图110—112):上半环“广西”,下半环“南宁”,下月牙内为干支代字加数字戳号,干支代字所表示的业务部门与壮汉双文字戳时期相同,如“丙”字戳为收寄销票用戳,“已”字戳为落地投递用戳。新增的集邮业务使用“亥”字戳。业务简称戳(图113—116):上半环“广西南宁”,下半环为简化的邮政业务名称,如“挂信”、“挂信(进)”、“快件”等。新增的邮政储蓄业务以“储”加数字代码表示,但“广西南宁”分列在上下环,“储”字简称安排在下月牙内。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图117—120):上半环“广西南宁”,下半环为邮政分支机构所在地地名及带括号的支局、所类别,如“民主路(支)”、“望洲岭(所)”,改变了南宁长期以数字序号为局、所代称的惯例。
火车邮戳(图121—125):上半环为表示起止地的“××火车”,如南宁至湛江的“南湛火车”戳,下半环为表示派押局的“(南宁)”。
邮政编码戳
1988年10月1日,南宁开始启用25mm戳径邮政编码戳。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图126—131):市局业务用戳使用“530000”编码(图111),有的加缀“筒取”、“快递”等字样,表示不同邮政业务。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图132—143):邮政支局、所邮戳上原有的地名为邮政编码所取代,亦不再加缀局、所类别。有的邮政所邮戳在编码后再加一数字代号以作区别,如“530012—4”。
集邮业务用戳(图143、145):为集邮活动的需要,邮票公司启用25mm和30mm戳径两种壮汉双文字邮政编码戳,编码为“530012”。
实线单圈戳
1996年之后,南宁邮政局开始启用25mm戳径单圈无腰框戳,南宁作为自治区首府所在地,按规定取消了“广西”区名,邮戳上为“南宁”,下为业务种类或分支机构名称。
市局生产部门业务用戳(图146—149):市局业务部门用戳多标示业务种类,如“平信(筒取)”。市局“查验”戳的文字有误,“验”字刻成了“ ”(即左为“马”右为“念”),字典上查不到,应是写错了的繁体“ ”字(即左为“馬”右为“念”)。
分支机构业务用戳(图150—162):邮政分支机构用戳不分局、所类别,均标示所在地地名,如“民生”为邮政支局,“金鸡”为邮政所。
集邮业务用戳(图163—167):为配合集邮活动启用缀有“临”字的全汉字日戳和壮汉双文字日戳;有25mm戳径的“集邮”戳,也有30mm戳径的“流动邮局”戳。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南宁邮政日戳经历了50多年的演变,对南宁邮戳的研究起步甚晚,在邮戳的收集方面已是挂一漏万,不可能将所有戳式、戳种完整地加以展示和研究,撰写此文,其目的在于先搭起一个框架,还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戳样和新的研究成果。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新的带波纹销票戳、电子打印戳等在邮政业务中使用,南宁邮戳仍在不断演变。今天的南宁邮戳将续写南宁邮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