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开文是“胶东战邮”的首任局长。2016年7月12日,70岁的戴文平怀揣父亲戴开文的照片和珍贵文物,到烟台探望烟台87岁的“胶东战邮研究专家”王景文。戴文平不仅在烟台同广大集邮爱好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探讨,也同时带来了两件珍贵的“传家宝”。除了一本1948年油印出版的《胶东战邮规章汇编》外,更珍贵的就是戴开文在“胶东整风”运动中亲笔书写于1944年的个人历史和思想工作整风的总结。整齐而密密麻麻的16页手稿,不仅是当时整风运动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年的共产党员对党赤诚交心的典型证明,更是展现了胶东战邮领导者和当年工作风貌的宝贵史料。它的出现,对于整个胶东战邮的研究可以说具有巨大的补充、完善、丰富、清晰作用。烟台博物馆和烟台邮政博物馆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这份大约32开手稿的封面文字是《反醒自传:一九四四年八月写于山东战邮总局·代开文》(以下简称《自传》),竖写。其中“于”和“开”使用的是繁体字。加封面一共17页。用纸是当时的土纸,手工装订后把封面粘贴上去。内中文字是用蓝色墨水书写。戴文平证实:这材料和父亲亲手拟定的《胶东战邮规章汇编》都是父亲的心爱之物,虽经历战争年代辗转多地也一直精心保存着。
《自传》极大地丰富了胶东战邮领导者的真实总体形象,也让戴开文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
说这份戴开文的《自传》是“红色文物”中“内外皆贵”的“宝贝”,是因为它不仅保留了“胶东战邮”的珍贵史料,也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整风运动”。此前关于胶东战邮局长的个人史料并不多。现在归纳以往史料中的记载,一般能说到,根据山东省战时工委的指示,胶东区行政公署于1942年8月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讨论建设胶东战时邮政机构事宜,会议决定,首先组建“战邮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筹备战时邮政的组织建设工作。1942年5月10日,胶东战区战时邮务管理局在海阳迎驾山村正式宣告成立,行署公布,戴开文任局长。
但原先任行署秘书,后来在胶东战邮局长位置上战斗多年的戴开文个人资料很少。虽然在珍贵的合影照片中,人们也能看到戴的形象。但他是哪里人?怎样的出身?怎样的成长过程?参加革命前经历过什么?他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他的工作作风与具体的山东战邮工作展开有怎样的联系?这些一直都是没有人解答的问题。而随着1949年10月“胶东战邮”的后身“胶东邮电管理分局”的解散,戴开文在胶东再没有了音讯,连专门研究胶东战邮的专家们也寻找不到戴的所有踪迹——王景文苦苦寻觅了60多年,也没有发现更加丰富的一手史料。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传》是添补了历史空缺的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由于是“整风运动”中的“向党交心”的性质,戴开文的这份《自传》具有很高的真实性,也由于是从当年两个多月的整风运动中诞生的这份资料,作者的叙述明显具有更正规更系统的整理性,因而也佐证了其真实性。本文试从作者的叙述、剖析中还原“胶东战邮”首任局长戴开文的历史形象。
1. 出生生长氛围对他的影响
有人根据过去发现的历史照片和部分文字猜测戴开文“穿戴在当时很时尚,文化水平也是当时根据地少有的高,出身至少应当是当地大户富户”。但根据戴开文自己的陈述:“我1909年出生在……贫农家庭”。在当时“出身”成为考察革命干部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这句话很有分量。当然这个“贫农”的出身不等于“贫农家庭孩子”的“贫苦”。他自己说自己是家中“独子”,且从小“不用参加劳动”“娇生惯养”:其父母应当是当时很有劳动能力的人,也很关爱孩子的成长。所以戴的家庭虽然是贫农,但他一点没耽误读书。
胶东一代对于“读书”一直保有浓郁的良好社会氛围。秦始皇东巡,就给胶东一带留下了很多“重文”的传说故事。“晒字”的地名和“文登学”的酒名,都是这些传说的文化影响。而“北方地主庄园的代表”栖霞牟氏庄园的大门对联更是影响了胶东农村数代人的“耕读世业”。在烟台的福山古现(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的故乡),家长介绍家访的教师至今都是无比尊重的“那是俺儿郎在书房的先生呢!”恢复高考后,在山东省的本科录取生中,胶东一带往往占了各高校的三分之一左右:从这点儿看, 戴开文虽然出身清苦但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在戴开文《自传》中的描述表明,戴开文不仅接受了那个年代一个贫农家庭可以完成的初等学校教育,毕业后还做了数年数地的乡村教师工作。这让他的知识水平在那个革命战争年代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他进入革命队伍后备受重视和培养,得以施展才华的重要基础之一。
2. 起步环境对他的影响
因为是整风运动中对党“交心”的性质,所以戴开文在《自传》中剖析了自己的性格素质养成过程。而正是在他剖析自己的历史记录中,我们更明白了戴开文的人生成长之路。作者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正好记录了这位“胶东战邮首任局长”的个人简历。
在《自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6岁开蒙,7年的私塾。13岁入小学,3年初小3年高小后,19岁“入本县师范两年”,毕业实习期间参与地方自治户口调查等工作。自幼生活在爱意满满的家庭中(作者用了“娇生惯养”的概括),然后在“很爱读书”的氛围中度过了少年时代。为什么爱读书?第一是经常受到的教育是“字里行间经常看到‘天下唯有读书高’、‘书中有黄金’。”第二是现实中看到“塾师的威武,受人尊敬”。所以幼时的“唯一希望就是读书”,也“由此养成了轻视劳动和高人一等的思想”。也因为作者在念书期间“天资尚称不坏,常受到师友和亲友的赞扬”,养成了“自大自大(原文)”“虚荣爱面子”的“脱离群众”的根源。
3. 初踏社会环境对他的转变影响
毕业之后戴开文的职业是乡村教师。
由于个人性格,作者毕业后的乡村教师生涯颇多周折。不仅辗转多地多校,甚至有一段时间戴开文去当过兵:“那时候正是北方军阀买卖官吏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职业,曾经一度参加军阀的队伍”。也曾经无业,也曾经在地方医院“打工”过。而后又回到家乡教学。《自传》中对这段“终点又回到起点”的过程交代得很清楚。戴开文曾经被一个家族亲戚介绍到河北当兵,但去了后部队已经转移到南京浦口。苦于无路费戴开文只好到烟台做了教师。第二年回到家乡教书。“感觉只有当小学教员,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能自由就够了”。作者说这段时间是很享受安宁生活的。但虽然“校方欢迎”,但作者自己又沾染了赌博的恶习,于是“安宁生活”再度打破。戴开文自述他无奈到烟台投奔了叔叔一段时间。但叔叔小商人的位置上无力养活闲人。于是戴开文进入了烟台军官学校做了3个月的“医兵”,又转到烟台的地方医院3个月。半年的社会阅历经历了很多压迫欺凌不公等,戴开文痛感“没门子升不了官,有良心发不了财”的现实。于是最后转而去踏实地干自己的乡村教师了。虽然经历了从“教师”到“教师”的颠沛,但戴开文应当是让社会现实给残酷打击了的。初次离开教师岗位戴开文是满怀雄心的:家族的亲戚当时是军队的营长,要求“家乡的知识分子”去参军。“一心想出人头地”的戴开文出发应聘的时候自然会是“雄姿英发”。但转了一圈再回到乡村教师位置上的戴开文,明显没有了当初的雄心。“感觉只有当小学教员,生活上有保障,精神上能自由就够了”是一段“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感叹呢。
在参加革命队伍之前,29岁的戴开文已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现实。
4. 抗战爆发后的思想转变过程
戴开文在《自传》中介绍说,“九一八事变”后,他痛恨“日寇侵占了东北”,又纵容“日鲜浪人在我华北到处欺压中国同胞”,“一方面仇恨日寇,一方面气愤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但戴开文坦言说,当时只有气愤没有参加抗日活动的思想。直到“七七事变”后他的“抗日”才从“思想”转入了“行动”:在认真考察辨析了当时胶东烽烟云起的抗日武装之后,戴开文于1938年春天选择了共产党领导的“三军”(“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的简称)队伍,从而开始了参加革命。
其实胶东的抗日烽火是比较早的。胶东半岛是我党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1937年12月,日军从海上登陆进攻青岛、烟台等地,胶东地区形势紧张,原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立即在文登县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24日,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在文登、荣成、威海边界天福山举起义旗,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1938年1月,理琪等赴威海,领导了威海起义。19日成立了“胶东军政委员会”。2月13日,理琪亲率第三军,长途奔袭牟平城,俘伪县长以下百余人。当日下午,又与烟台来援的日军激战于牟平城南的雷神庙:是为“胶东抗日第一枪”。
但作为当时安心于“乡村教师”位置的戴开文,则和当时很多不关心时事的普通人一样,“不到身边的事不去关注”。也就出现了抗战爆发后戴的“只有气愤没有抗日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状态。
5. 参加革命后的环境影响
这份《自传》难得地陈列了戴开文的革命履历。戴开文参加革命是从1938年在“民动会”(“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的简称。为当时胶东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各股武装统一战线的称呼)担任联络秘书后进而参加胶东北海公署工作的。他明确自己当时在公署的教育科任“文牍”职务,这年冬天他首先参加了“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抗日民主为奋斗目标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1936年2月1日在北平成立,4月在烟台中学和志孚中学首先成立烟台组织。在胶东发展很快。影响很大)。1939年春为“反扫荡”,“政府干部也参加了武装”。戴被任命为战斗班的“班副”,不久被挑选进入“蓬(莱)黄(县)战区指挥部”担任“参谋”。是年3、4月间被派到黄县城北开展“救国捐”活动。曾经深入敌占区召集日伪乡长开会开展“面对面”的工作。因工作成绩明显,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随机担任了“黄县第一行署特派员”。
戴开文在《自传》中坦言,参加革命的初期, “对党的政策主张是不了解的”,他那时候第一是相信共产党代表百姓利益,第二是感觉国民党多年对共产党的宣传“都是污蔑”。后来“在进步同志的教育下”,戴开文形容自己“才有了初步的认识”:懂得了共产党、共产主义。在组织上和同志们的不断帮助教育下,终使戴开文“确定了我的革命人生观,终身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到底”。
参加革命后,革命队伍的环境对作者的推动进步作用是明显的。作者对自己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起来。
6. 整风运动对作者的影响和转变
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中共胶东区委和各地委的整风运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42年5月至1943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成立整风领导机构,认真学习整风文件,进行自我思想检查。1943年5月至1944年9月为第二阶段,强调整风的关键是发扬民主,开展自我批评。5月胶东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胶东区党委主要领导成员,主动做了自我批评,检查了自己思想和工作上的缺点、错误。各地由上而下地开始了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1944年9月至1945年6月为第三阶段。在结合各项工作和准备全面反攻中,结束了整风运动。
《自传》明确记载是写成于1944年8月,属于第二阶段的“收尾”时期。因此作者突出了自我批评和反省的内容,从整风的高度上自我检讨了几个工作的错误根源。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整风运动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自传》的作者着重检讨了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错误及其思想根源。
第一是作者参加“同义会”改造中的缺点:对上层吃吃喝喝多感情拉拢,但对下层则有些作威作福,原因就是主观主义作怪。不能了解复杂关系和情况,不注重肃清奸细,以至于率领其参加革命队伍后又出现了40多人集体叛逃的事件。第二作者举例说“胶东战邮”工作中的“宗派主义”缺点:组织观念薄弱而显得政治上麻木,对领导和同志们的批评又很容易抗拒。比方说对于打通滨海交通线的问题,虽经领导多次催促,但多强调困难迟迟不动。“这些官僚主义的作风从哪里来的呢?”第一是从小不参加劳动,高高在上。第二是做了十多年的教师:“无论是塾师还是教师都是三间屋中的小皇帝”“乡村圣人”。“这些坏的思想根源,和无产阶级的思想是不容的,它是一种剥削阶级的思想。如果不痛心疾首加以改正,对革命的损害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自己工作中的其他问题,《自传》都有细致的检讨与反省。但正是在这样的反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看到了“胶东战邮”重要历史人物形象的真实丰富的再现(谨以此文纪念山东战邮暨胶东战邮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