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羲皇故里”之称。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天下分九州,秦州属雍州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州属邽县,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县。三国魏黄初元年(220)置秦州,分陇右置秦州,始有秦州之名。清代将秦州升为直隶州,治所在秦州,1913年置天水县。
秦州是古丝绸之路上交通重镇,经过秦州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秦安、甘谷、武山都处在这一主干线上,亭、驿设置较多,邮驿往来频繁。今天水一些地方名称仍称驿。如张家川县的张棉驿,恭门东北的长宁驿等。过天水的干线驿道是长安—兰州线。即由奉元(今西安)向西,过固关,经清水南下到秦州,西经伏羌(今甘谷)、文盈、巩昌达临洮。在天水设立的站赤有杜树坪站(清水东)、秦亭、秦州、伏羌、文盈等。这条干线既是汉唐丝绸之路,又是宋通洮河的孔道。杜甫曾有一首赞颂秦州驿舍美景的诗:“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竹碧,高柳半边天。”描述了当时他下榻的秦州驿舍优雅的环境,这个驿舍面临一汪清沏的池塘,一片低低的碧绿的竹林子,池边高高的柳树遮了半边天。至元朝丝绸之路经天水境线路,元忽必烈曾下令废除驿马,改设平凉一线。但通行于天水一线的使贡官员仍较多,虽未明令恢复,但实际仍是元驿唐东西交通大道主要是丝绸之路。而天水正处于丝绸之路的主干线上,邮驿往来频繁。
(图2)
(图3)
(图4)
(图5)
清代国家邮政建立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秦州设立邮政分局,属汉口邮界西安邮政副总局管辖。辛亥革命后,甘肃邮务管理局于民国三年(1914)成立,秦州邮政分局按其业务收入情况划分为二等邮局,主要经办国内和国际信函、明信片,国内印刷品、新闻纸、货样、挂号、等业务,邮政业务中使用的邮戳初期主要是沿用原清代邮戳,后曾按照清代腰框三格式邮戳式样自行刻制,这种按清代戳式刻制的邮戳最晚使用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左右。近见到2012年10月华宇拍卖公司网上拍卖的一枚实寄封,盖有一枚民国十八年(1929)间的秦州中转日戳,因邮戳盖得甚是模糊,故多方考证,始才确认这枚较为少见的秦州英中文日戳。
如图1所示这枚华宇拍卖的编号1186705的实寄封,无底价起拍,经46次激烈地竞价,该封最终以1100元价格成交。这是一枚1929年为甘肃乐善镇寄德国实寄封一件西式封,正面加贴民纪6国民政府统一纪念邮票壹分、肆分各两枚,合计邮资10分,查中华邮政1929年2月1日至1930年6月30日期间的国际邮资,20克以内平信邮资为0.10元,续重每20克为0.06元,这枚封贴0.10元邮资,符合20克以内平信资费。实寄封销甘肃乐善镇十八年十月廿六收寄日戳,有甘肃伏羌十八年十月廿六中转日戳,另加盖一枚不甚清楚的英中文中转戳。
(图6)
从邮件上加盖的“甘肃洛镇天主堂”木戳标示可以看出,这是一件由洋人传教士自乐善镇天主教堂寄出的邮件。乐善镇即今日甘肃武山洛门镇,古称洛门聚,后又称落门坝、落扇镇,被文人雅士更名为“乐善镇”,是取“顺时宜民,康乐友善”之意。实寄封上甘肃乐善镇代办所销票戳为沿用清代圆形腰框戳式,如图2所示上格为省名“甘肃”,中格腰框内为时间字钉,中文数字,“十八 十 廿六”年月日自右至左排列,无时刻字钉,下格为地名“乐善镇”。该戳仅有省名和镇名,并无县名。
这封邮件在10月26日在乐善镇代办所收寄后,当日即封发后上邮路,到达的第一中转邮局即为伏羌三等邮局,加盖伏羌10月26日中转日戳如图3所示。这枚中转戳为伏羌邮局使用的三格式英中文圆戳,这种三格式邮戳是中华邮政当局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间启用的新标准邮戳,上格为伏羌英文地名“FUKIANG”,中格为中文时间字钉,年、月、日、时自右至左排列,有时刻隔线,下格为地名中文地名“伏羌”。伏羌即今日甘谷县,距离乐善镇30公里路程,该邮件通过步班邮路传递,能在当天从收寄地送达至30公里之外的中转局,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除了伏羌邮局的中转戳外,还有一枚英中文中转邮戳加盖得不甚清楚,另盖一枚西安邮局民国十八年十一月一日的中转戳。从可以看清的部分来看,该戳式为沿用的清代腰框式,上部为英文地名,英文字母环绕在圆弧内,依稀可见“TIN......”等字母,腰框内镶嵌阿拉伯数字的时间字钉,下格不清,如图4所示,那么这枚盖得不很清晰的邮戳是哪个邮局的用戳呢?这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
此邮件寄出时间为民国十八年(1929)十月,当年甘肃境内经过多年的北伐战争,西北军领袖冯玉祥恰好在为中原大战筹措粮饷,陕甘地区的贫困农民税赋随之加重,民不聊生。加之在1928年到1929年间,空前大旱掠过甘肃的50多个县,其间夹杂着古浪大地震。甘肃全省64个县有58个县受灾,灾民达250万,仅仅兰州的灾民就达11万。当时甘肃省主席刘郁芬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云:“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毁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均已啖罄,既乏籽种,又缺耕牛,废时不遑,失时谁计?虽有活壤,终成石田,似此情势,将坐谈春耕,无望秋收。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者在百万以上,哀此边民,宁不同归于尽!”在这种历史环境下,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依托设在甘肃各地的福音堂,为灾民提供一些衣物救助,传播西方的基督“福音”。这枚信件就是在此背景下由传教士寄往国外的信件,虽然不知内件,但可以猜想为洛门镇天主堂的传教士向亲朋好友传递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而当时武山乐善镇仅为代办所,在此环境下能够正常开展邮政业务,实属难得。
首先查乐善、伏羌一带的主要邮路。伏羌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元代西安至兰州驿道上站赤从经过秦亭、秦州站、伏羌站、文盈站(武山县西)、巩昌站到达兰州。清代设有宁远驿、伏羌驿、秦州驿等驿站。清代国家邮政建立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三十四年(1908)间,清代邮政开辟有兰州—狄道—渭源—巩昌—宁远—伏羌—秦州步班邮路,这是当时武山乐善经伏羌,通往秦州的唯一一条邮路。而秦州通往西安的一条步班邮路也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通,如图5所示邮路图上可以看出,秦州—清水—张家川长宁驿—陕西陇州,全长370公里。民国十六年(1927),秦州邮局为二等甲级邮局,属于甘肃省陇东南地区最大的邮局,因此从邮路来判断,该信件必须要通过秦州邮局中转才能到西安局,这枚不清楚的邮戳是秦州邮局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从传递时间上来判断,查看日戳中腰框内并不十分清楚的日期字钉,有数字“27”可以看清,伏羌距离乐善镇30公里路程,一天之内到达以民国邮政这种快捷的传递速度,从伏羌邮局到秦州约70公里路程,第二日即27日到达也在情理之中,因此从邮件传递速度和时间上判断这是秦州中转戳的可能性较大。
再次从戳面英文字母布局来判断,清代至民国年间,国内很多中文地名发音不同,有不同含义,但当这些地名被译为英文时,发音和字母完全相同,如秦州的英文名为“TSINCHOW”,山西沁州的英文地名也为“TSINCHOW”,两地英文地名完全相同。在刻制邮戳时,为了易于识别同名邮局,邮政纲要规定在英文地名后面加刻省名英文缩写。如山西沁州英文名为“TSINCHOW SHA”,甘肃秦州英文名为“TSINCHOW KAN”,其中“KAN”为甘肃英文名“KANSU”缩写。因此从戳面英文地名来判断,此戳为秦州邮局使用的中转日戳无疑。
从图6所示复原这枚秦州中转日戳可以看出,邮戳上部为秦州英文名“TSINCHOW KAN”字样,且英文字母环绕在圆戳的内弧线,中格为腰框式,镶嵌阿拉伯数字日期字钉“29.10.27”,纪年方式为公元纪年,这种使用阿拉伯数字和公元纪年方式的日期表述方式常见于国际邮件上,下格为中文地名“秦州”字样。该戳主要作为中转和落地戳来使用,是秦州邮局沿用的清代戳式使用较晚的实例,中华邮政与民国十二三年((1923~1924)间推行三格式邮戳,至民国十八年(1929)新式戳记已经推行四五年之久,沿用大清戳式的旧邮戳还未退出使用,亦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