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为新中国珍邮之一,“天安门放光芒”邮票每次出现都引人瞩目,因其在社会上流通极少,身价也与日俱增:1993年12月26日,南京邮品拍卖会上,一枚面值8分的“放光芒”新票以4.5万元拍出;1997年中邮大地在上海举办的拍卖会上,“放光芒”以28万元拍出;2004年5月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放光芒”以23.1万元成交(含10%的买家佣金); 2006年11月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上,“放光芒”以31.9万元人民币成交(含10%的买家佣金);2011年诚轩春季拍卖会上,“放光芒”以149.5万元人民币成交(含15%买家佣金)。在一路飙升的行情背后,便是“放光芒”一波三折的坎坷历程……
“天安门放光芒”是集邮界对特15《首都名胜》第三图邮票的习惯称呼,因图案背景天安门上空光芒四射而得名。这套邮票印制完成后下发至各省,正式发行前又被收回销毁,要求修改后重新印制发行。有个别省收到邮票后违规提前出售,而江西、江苏、浙江等省提前出售的邮票又没能全部收回,导致少量“放光芒”邮票流入社会。
邮票发行档案中并未明确记载“放光芒”邮票被停售回收的原因,但是邮票档案工作者将与该套邮票相关的公函整理装订,并且将所有与该套邮票有关的资料,如向各部门征求意见建议的信函、回收的意见书、回函、甚至设计者写的便条等都分门别类的整理装订在档案之中。当时档案工作者这种认真负责的做法为后人研究这套邮票的来龙去脉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面我们就翻开这些尘封多年的档案,走进《首都名胜》邮票的背后,看看究竟这套邮票从选题、设计、印制、暂停发售、到重印发行到底发生了什么?
邮票选题
首都风景题材的邮票选题最早是在1954年的年度发行计划中提出的。1954年7月14日,邮电部将1954年及1955年第一季度的邮票发行计划报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所附的“发行计划说明”中提到:“在今年及明年第一季度的发行计划中,列入了‘体育’、‘首都风景’、‘全国美术展览会’等几套,估计在设计方法上还无重大困难。”① 中宣部同意了该发行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首都风景”邮票未能如期发行。在1955年的年度邮票发行计划中,“首都风景”邮票依然榜上有名。1955年4月4日,邮电部将该年度邮票发行计划报送中宣部,根据邮政总局苏幼农局长的建议将邮票名称改为“首都名胜”。②
设计印制
《首都名胜》邮票的设计者是邵柏林先生。1955年3月之前他就完成了邮票初稿,图案内容选取“天安门狂欢之夜、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万寿山、北海”五种。设计意图是“在设计时照顾到‘民族建筑艺术’、‘历史文物价值’和‘风景秀丽优美’三方面结合。”由于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风景题材的邮票,邮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3月8日苏幼农给邮政处领导写的便条上对五个图提出了建议,其中对天安门图的建议是“用夜景,轮廓、人物都很模糊,是否相宜,还需考虑”。并提议“请美协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同志指教,再做决定”。
1955年3月16日,邮政总局邮票处将邮票的设计图、边饰、效果图、参考图片等,函送中国美术家协会征求意见。③
3月19日,邮票处即收到美协回函:“第一图‘天安门’采用夜景,轮廓、人物、皆难免模糊,在印制色彩上如改用亮紫色虽较棕色好些,但仍会有沉闷感觉,既然是名胜邮票,原不必强调节日(庆祝某年国庆可另发行纪念邮票),因此,仍以采用阳光照耀下的天安门为宜,其构图应避免与太和殿雷同”。④
参考美协的意见,设计者对图案做了修改,由狂欢之夜改为阳光照耀的天安门。4月8日,邮电部将这套邮票的5个图案送中宣部审核。
4月14日,中宣部复函称“‘首都名胜’邮票图案由你们自行审定”。⑤
4月19日,邮政总局将图稿送部长审核,天安门图邮票未获通过,要求“天安门图案重新设计”,并提出了修改意见:“①天安门图案看起来实在不美也不伟大。②天安门前最好不要骑自行车或减少,再加上汽车或载运建筑材料的汽车。”(图1)设计者据此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写了修改设计说明:“一、天安门改亮了一些,使阳光感更强,表现出东方红的效果。二、骑自行车的人已去掉,改为三三两两的行人,远处亦加上了小汽车。三、此图重新画过,为了烘托东方更亮,天空色调不宜过淡。至于天空‘阴沉’感觉,可以通过雕刻制版时的掌握。同时这枚邮票是印红颜色的(见附去的小图),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其中第三条是针对天空“阴沉”感觉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
5月7日,《邮政总局送部长的报告》中也专门就“阴沉”感觉作了说明:“这枚邮票将来拟用‘红’色印刷,其效果和原稿将根本不同。(为了便于雕刻同志看清层次,才用墨色绘的。因此尚有‘阴沉’的感觉。如印成“红”的,即是另样。为此附上红色效果图一份供参考”。有了这些解决天空“阴沉感觉”的办法,5月11日,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首都名胜》邮票五个图都是雕刻版印刷,原计划天安门和北海两个图案由邮票处自己承担原版雕刻的任务。其余三个图及五个图的花边由印刷厂负责雕刻原版。后来由于邮票处“雕刻人员任务紧张,有其他工作临时加入,因此拟将‘北海’图一块移请厂方刻制”。⑥这样,邮票处只承担了天安门图一块原版的雕刻工作。
1956年1月25日,天安门图邮票印样完成后,送邮政总局领导签发,这时,该图天空背景沉闷等问题再次被提出。设计者特意去美协咨询,邮票档案中附有2月1日设计者回来后写的便条:“‘首都风景’邮票中的天安门天空沉闷问题,经与美术协会副主席蔡若红同志交换意见,结果,他认为这个图还是好的,不会引起什么‘暴风雨’和‘爆炸’等的误会。天空沉闷的感觉,可能是由于油墨颜色过重的缘故。如果把墨色改淡一些,沉闷问题将会解决”。早在图稿阶段,送部长审核时就提出了邮票图案上天空有“阴沉”的感觉,设计者后来解释拟通过雕刻制版和墨色改变来解决这一问题。在邮票制版完成,印样审批时,“天空沉闷”的问题依然存在,可见通过雕刻来改变这一问题已无可能,设计者又提出通过油墨颜色改淡来解决。
2月3日,邮政总局将天安门图原版密封函送印刷厂制版。1956年3月28日,邮政总局邮票处收到印刷厂送来的邮票印样,并批示“同意照此样印制”。(图2)
暂停发售
6月5日,邮电部发出通知,定于6月15日发行《首都名胜》特种邮票,然而就在邮票发行前的6月9日,邮电部急电通知各省、市、自治区局:“‘首都名胜’邮票一套其中天安门图一枚暂停发售,速即转知属局,扫数退回,不得流入公众之手中,其余四枚仍按期发行,所缺天安门图票修正重印后再补充发行”。⑦(图3)此后的6月9日、11日,又两次电话通知各局暂停发售天安门图邮票。
6月12日,邮电部正式发出停售的通知:“各局如发现交寄邮件上贴有该‘天安门图’邮票时,应当揭下,换贴其他同值邮票,并作注销列账。揭下之票仍由你局汇退”。⑧
通知中没有提到邮票停售的原因,档案中也没有明确说明。但是通过档案资料中的记载,回顾天安门邮票从图稿送审,到印样审批各个环节中领导的意见批示,“天空背景阴沉、沉闷”问题屡次被提出,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直到停售后,邮政总局还在各部门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而意见中涉及最多的也是天安门上空的光芒问题。
各种议论
在天安门图邮票停售收回之后,邮票处将《首都名胜》全套五枚图案邮票送邮电部各部门委员会(邮政总局部门委员会、会计司部门委员会、供应局邮票厂筹备处部门委员会等)“传阅并提意见”,并特别注明“包括优缺点、内容设计和印制发行方面”。从7月初收回的各个部门的书面意见看,针对天安门邮票的最多:“天安门一张,早霞刻的太乱太暗了,有些像风雨来临的样子,不太好。能够刻成朵朵祥云,就好多了。太和殿和天安门的路面,如果能刻了出来就更生动逼真一些。”;“天安门邮票的天安门所占地位似乎可以稍放大一些。又云上的光芒画得不太好,有些光线看着像弯的。朝霞的色彩似乎不很像,云也似乎多些。”;“天安门邮票要用红色比较好”;“天安门广场天空是晴天白云,如要设计上浓厚的黑云,似乎阴天要下大雨是(似)的,打大闪一般的光芒,太不适当,不合实际”;“天空的云和云后透出的也许是光的是多余的,日落时的阳光可能有这种情形。早晨的阳光却不容易成这种样子,最好把它取消改成像颐和园图似的万里晴空,或者至多加上些风平浪静的云彩”等等。
补充发行
1956年10月15日,天安门图邮票的设计修改工作完成,天空云景由光芒四射“改为一条轻淡的似纱的云,以表现天安门早晨的晨曦和黎明的效果”。⑨
12月24日,邮票厂将修改后的天安门图邮票的大版印样和原版印样送部领导审批,25日,部领导批示“同意付印”。
1957年1月29日,邮政总局发出“关于补充发行首都名胜特种邮票第三枚天安门图邮票的通知”, 定于2月20日发行这枚修改后重印的邮票。⑩
“放光芒”邮票天空背景图案在图稿审批直至印制完成后,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人看到的是霞光万丈、光芒四射,有人看到的是风雨欲来、电闪雷鸣。邮票作为国家的名片,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很多时候邮票被赋予太多的政治意义。天安门作为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已经不仅仅是风景名胜,人们赋予了它更神圣的意义。作为邮政部门的领导更倾向于稳妥地处理有争议的带有政治色彩的事情,此事今天看来也是情理之中。所以,这枚邮票遭受停售收回、修改重印、补充发行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
①《邮电部邮票字第1102号函》
②《邮电部(55)邮票字第101号函》
③《邮电部(55)票字第85号函。
④《邮票处第268号》
⑤《中央宣传部第536号函》
⑥《邮电部邮总邮票处票字第58号函》
⑦《邮电部(56)邮票字第20号急电》
⑧《邮电部(56)邮票字第23号通知》
⑨ 邮政总局呈送部长审阅新设计天安门图的说明
⑩《邮电部邮政总局(57)票字第91号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