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湖南长沙 沙伟
太原简称并(bīng),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太原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可谓“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其三面环山,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早在民国时期,其图景就搬上了当时发行的纸币之上。
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山西省银行发行的贰角、伍圆、拾圆券上,其正面就搬上太原风光的图景。如纵110、横62毫米,正面图景为太原晋祠舍利生生塔的贰角大洋券(图1)。作为晋国宗祠的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而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塔高38米,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着蓝天白云,甚是壮观。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据传释家牟尼圆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莹的珠子,佛家称“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时,发现有许多舍利子,如今一粒变成千百粒,故名“舍利生生塔”。塔内调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四门八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又如纵138、横73毫米,正面图景为太原绥靖公署梅山钟楼的伍圆银元券(图2)。梅山位于太原市府东街西口,今山西省人民政府西北隅,旧址位于太原市府东街101号。明、清时为巡抚衙门放煤的地方,因煤多似小山,故称“煤山”。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首义成功,被推为大都督的阎锡山改抚院为都督署,后改称督军府;又于民国八年(1919)在煤山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形状,处积土叠石,建造园林,遂成山景园,改名为“进山”,现称梅山。解放后太原市民习惯上仍称之为“煤山”,而文字表述为“梅山”,实际上现在“煤”“梅”均无。而山上建四层西式钟楼一座,其底边4米见方,高达20多米。其中第三层装有四面自鸣钟,每到正点发出震耳的钟声,多远都听得清晰。
再如纵140、横74毫米,正面图景为太原晋祠周柏的拾圆银元券(图3)。长在晋祠的周代柏树共有“齐年柏”“长龄柏”两株,阅尽晋阳沧桑,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最具权威的见证者,更是古老晋祠历史文化发展的检阅者。其中齐年柏树龄在2600—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其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虽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早在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赋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而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还曾以“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词来讴歌它。且“古柏齐年”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称为“晋祠三绝”,是晋祠最让人有回味余地的旅游景观,更成为了晋祠八景之一。
除此之外,山西省银行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还发行了由北平财政局印制局印制,纵97、横55毫米,正面图景为太原永祚寺双塔的贰拾枚铜元券(图4)。该双塔又名凌霄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位于太原市城区东南向山脚畔,犹如一对孪生姊妹相映成趣。其一座是先建的“文峰塔”,一座是后建的“舍利塔”,为我国双塔之最。双塔原名宣文塔,因纪念宣文皇太后资助建塔的“功德”而得名。它们建成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在中国所有的双塔中位居首位。两塔南北对峙,并肩而立,既保持了统一的风格,又各有其艺术特色。南塔琉璃剪边,色彩绚丽,轮廓秀美;北塔素砖砌体,雕饰清丽,豪放粗实。
而沁县银号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发行,纵96、横56毫米,由西北印刷厂印制的壹角兑换券上,其正面还有太原首义门的图景(图5)。首义门源自明初为扩太原城时修筑的两座南门之一的承恩门。民间将迎泽门称为大南门,而将承恩门称为新南门,但这座城门长年封闭,直到1907年正太铁路竣工之后,因太原火车站建在新南门外,封闭了数百年的大门才重新被打开,由巡缉队一个排的警察守卫。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第85标第一营、第二营千余名官兵在姚以价的带领下,在狄村军营誓师起义讨伐腐朽专制的满清王朝,为后来的革命活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辛亥革命胜利后,承恩门改名为首义门。解放战争期间,首义门在炮火中受到损伤,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被拆除,其原址改造成为五一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