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奔赴安县、德阳、广元等灾区评估震后建筑受损情况(土木学院)
校工会 日期:2008年05月23日 16:49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交通、建筑受损情况严重,为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校根据省建设厅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组成了以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乔教授为团长的抗震救灾专家服务团奔赴灾区参加技术救援。目前,专家服务团成员已根据需要多次赴灾区对震后桥梁、房屋等建筑的受损情况进行评估鉴定。
日前,应安县交通局的请求,为保证震区交通生命线的安全畅通和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次生灾害,专家服务团团长李乔教授率服务团桥梁组专家奔赴安县就桥梁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此行专家成员包括强士中教授、廖海黎教授、李亚东教授,同往的还有任伟平、李贞新、徐勋三名博士生。服务团驱车160多公里抵达安县后,随即对通往重灾区北川和青川道路上受地震影响较大的重要桥梁逐一进行了仔细检测,并就桥梁安全问题和震后运营、维修加固等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家组经过现场初步讨论后认为,部分危桥的过往车辆应进行限载限速和后续监控。
同一时间,受省建设厅的委派和成铁局委托,专家服务团房屋建筑组成员土木工程学院和建筑设计院的李力、葛宇东、吴泽亮和胡嵬几名专家分别赴德阳市区、县灾区进行紧急房屋鉴定,主要针对学校、医院、银行、商场、车站、救灾设备生产厂房和办公楼等重要建筑物进行勘测检查,排查危房,提出使用建议,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
服务团专家们在评估鉴定工作中,冒着塌方落石的危险,克服艰难险阻,不辞辛劳地工作在灾区最前线,服务团成员土木学院桥梁系主任赵人达教授曾在广元灾区救灾时赋诗一首,描绘灾区险情和救灾场景:断墙危楼高耸,地震余波连绵。为保民众平安,吾侪踏险向前。
专家服务团表示,救灾工作义不容辞,只要灾区人民需要,随时准备再次奔赴抗灾第一线,尽己所长为灾区人民提供最好的技术服务。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工作简报
2008年第9期
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工会 2008年6月11日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系列报道之四
本 期 内 容
◆我校组建抗震救灾专家团急赴灾区参加救援
◆我校赴汶川专家服务团出征
◆机械学院教职工送温暖 爱心奉献家庭受灾学子
◆一切为了学生 为学生的一切——抗震救灾中的交大辅导员队伍侧记
◆平安卫士守护美丽的校园——记保卫处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武装部抗震救灾情况
我校组建抗震救灾专家团急赴灾区参加救援
震灾发生后,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组建了以土木学院院长李乔教授为团长、土木学院副院长赵世春教授为副团长的“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专家团”急赴灾区参加救援行动,以最快速度投入到震后房屋、桥梁等建筑受损情况的勘察检测中,为防止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稳定灾后社会秩序和尽早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团分房屋建筑组、桥梁组、地质及遥感组、岩土及减灾组、隧道及地下建筑组、环境组等六组,共60余名专家。
学校第一批专家已经奔赴绵阳、青川等地区开展震后房屋、桥梁等建筑受损情况勘察工作。在绵阳,大量群众因为不敢保证震后房屋的安全性而纷纷在留宿在街道、广场等公共区域。5月13日,由我校土木学院副院长、交大勘测设计院院长赵世春教授带队的房屋建筑专家组,在绵阳市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工作,专家组专挑技术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对国防设施、机场、医院、电力中心、微波站、政府机关、学校以及其他大型公共设施进行了检查。专家组的实地观察评估意见,给当地群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少公共设施建筑立即投入了正常使用。应成都铁路局的请求,学校又从组建的抗震救灾专家团中抽调了13名专家已于5月16日早晨奔赴德阳、绵阳、广元、峨眉、成都等地区,对成都铁路局受地震影响的主要站场、工务段、机务段、生产车间等建筑物进行检测与评估,确保铁路安全运输生产。
此前,应四川省建设厅和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的要求,我校土木工程学院赵人达教授和杨永清教授已奔赴广元灾区,对该市的十四座桥梁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就桥梁安全问题和震后维修加固问题提出了建议,专家们将继续对该市公共建筑损伤和安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我校赴汶川专家服务团出征
按照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校-地”对口支援汶川的安排和汶川人民抗震救灾的紧急需要,6月1日上午7点,我校赴汶川专家服务团出征仪式在九里校区大学生会堂广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顾利亚,副书记朱健梅、何云庵,副校长蒋葛夫、濮德璋、陈志坚,校长助理蒲云,以及党委组织部、党办、宣传部、校办、人事处、校团委、土木学院和后勤集团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出征仪式。
我校赴汶川专家团由14人组成,团长由土木学院罗永坤教授担任,副团长由后勤集团副总经理张川担任。专家团此次赴汶川,主要是凭借学校土木工程学科的优势,为汶川地区的受损建筑进行检测评估,应用科技力量帮助灾区开展灾后重建。
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朱健梅宣读了服务团成员名单,他们是:团长罗永坤,副团长张川;专家组组长罗永坤,副组长李力,后勤保障组组长张川,副组长王国平;成员丁忠海、张志成、孔令奇、阎文博、蔡宏儒、韩君伟、杨小保、李波、向焕新、张杰。
校党委书记顾利亚在出征仪式上讲话。顾书记说,西南交大赴汶川专家服务团经过周全的准备,组建了14人的专家团,今天就要出发了。你们不仅是汶川灾区人民热情的企盼,也是西南交大的荣耀。你们送去的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学校师生员工的一片心意,你们带去的是西南交大的风范。希望你们用出色的工作做出成绩,为灾区人民的灾后重建做出贡献,你们是好样的,是交大的光荣。西南交大的师生员工盼着你们凯旋归来。专家团团长罗永坤讲话说,我们肩负着学校赋予的神圣使命,学校派我们作为专家服务团前往地震灾区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一定努力工作,发扬交大“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把工作做好。请领导放心,请学校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为学校争光!
随着党委书记顾利亚的一声令下,专家服务团分乘4辆车出发了。专家服务团将从雅安经泸定进入马尔康,然后到达汶川。第二批“专家服务团”也将由校领导带队,随即赶赴汶川开展工作。
机械学院教职工送温暖 爱心奉献家庭受灾学子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机械工程学院迅速行动起来,快速高效地开展各项防御地震灾害和灾情救助工作,确保了学院每个师生员工的安全。学院的全体教师员工面对着突入其来的灾难,沉着应对,为保持学校的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学持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学院各位教师更是及时深入到学生中去,为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送去关心和温暖。
据学生工作组统计,在此次地震灾害中,我院131名本科生和37余名研究生同学家里遭受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有的同学家里房屋全部倒塌,更有个别同学家人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地震,使得同学体味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家庭经济的重大损失,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学院党政领导了解到学生家庭受灾情况后立刻发起了《为机械工程学院家庭受灾同学捐款的倡议书》,号召全院教职员工伸出援助之手,向受灾学生献出爱心,为受灾同学送去全院教职工的关心和温暖,能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受机械大家庭的温暖。
倡议发出后,得到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响应。滴滴之水,终能汇流成河,学院的教职工你100元,我200元,爱心捐款额很快就筹集到30000余元。按照家庭受灾程度,学院将捐款分为1000元、800元、600元、300元档次发放,帮助受灾学生暂时克服难关,更早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中,还预留一部分捐款给今年考入机械学院的08级新生受灾同学。5月30日下午4:00,学院在犀浦校区1301会议室举行“地震无情,机械有爱——机械工程学院教工爱心捐款颁发仪式”,为全院家庭受灾较重的40余名学子送去关怀,并附带上《致家在灾区机械学子的慰问信》。范平志副校长、学院郝建平书记、黄春蓉副书记、捐款教职工代表和部分受灾同学参加了仪式。
在活动中,教职工鼓励受灾学生应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接受严峻考验,希望同学能坚强意志,坚信学院的老师将和同学一起克服困难,战胜灾难。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全院师生齐心救灾的消息转告身处灾区的亲人们,让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灾后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期待着大家携起手来,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一切为了学生 为学生的一切——抗震救灾中的交大辅导员队伍侧记
在这次举国上下抗震救灾工作中,西南交通大学师生弘扬“众志成城、共度难关”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我校各级党组织统一认识,精心布置,积极维护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做好稳定师生思想情绪工作,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积极维护学校的安定团结,带头捐款捐物、爱心献血,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好人好事,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们,他们积极主动、坚守岗位、废寝忘食、昼夜奋战和无私奉献,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浩然正气,很好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稳定,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
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抗震救灾。地震发生七天以来,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我校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24小时在岗值班,九里、犀浦南区、犀浦北区三个区域分别特派专属辅导员负责管理,积极做好抗震的协调组织工作。1、深入学生、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将防震知识手册下发到每位学生手中,并成立宣传小分队进行防震知识宣讲,同时积极传达国家关于抗震救灾的相关精神,安抚学生情绪,鼓励其恢复信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应对。2、日夜在岗、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体辅导员自地震发生以来,24小时在岗,深入学生中间,同时分时段分别在三个区域的临时指挥中心待命,不定时巡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3、组织有序,做好防震疏导工作。辅导员认真搜集所在年级学生住宿具体位址,并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安全巡逻,发生余震时以组织学生科学有序撤离。4、确保安全,做好防火防盗等震外连锁事件防范工作。防震同时,为确保学生生命财产安全,辅导员组织巡逻队,每人手臂戴着红丝带,定时巡逻,认真做好防火防盗等震外连锁事件防范工作。5、关心学生,排查受灾学生并给予积极帮助。灾情发生后,辅导员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定时上报学生信息,随时更新学生动态制度,各班班长每天分三次汇报本班人员名单、所在地、现状等信息,并不断更新,做到时刻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另外,对受灾地区学生进行详细登记,全方位关心他们,并及时搜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全力帮助和解决。
家在灾区,不顾家人,心系学生。自5月12日汶川地震以来,辅导员谢力就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安顿学生、抚慰学生、布置学生的日常工作,往返于南区北区,宿舍棚区挨个看,用自己的乐观给学生打气。但是,只有在没有人的时候,她就会掉眼泪,甚至痛哭,因为,她的家在绵阳,更有亲戚在重灾区北川县。5月12日晚,是学生最为混乱的一晚,大家都在担心还有没有更大规模的余震,人心惶惶。谢力的父母在绵阳啊,却一直联系不上,不知道他们是否安好,心中的焦急可想而知,但是她在同学们面前没有丝毫流露出来,而是第一时间投入到安顿学生的工作中。直到5月16日,谢力才与父母取得联系,得知二老平安无事,但是她在北川的亲戚还被埋在废墟当中。同事劝她请假回家看看,她谢绝了,她说因为学生在这里,做好本职工作、维护学生的安全稳定是对家乡灾区最大的支持。学生在这头,家在那头,心的两头都牵挂着,谢力用她的行动做出了辅导员的选择。
关爱学生,舍家顾校,同甘共苦。在地震发生时,辅导员向阳就冲向了教学楼附近拥挤的人群,寻找自己的学生,询问情况。面对学生的恐惧,向阳同志没有慌乱,她镇定地安抚学生的情绪,继而有条不紊地安顿学生们的饮食、住宿等生活问题。当晚,向老师便借来遮阳伞组织学生们在外露宿,并将自己的被子全都拿给学生们御寒。整晚,她都守在学生身边,寸步不离。接下来的几天,向老师每天在南区与北区之间奔波,不断询问受伤和生病的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震后心理辅导,宣传避震的方法和措施,讲解灾后预防疾病的知识。向老师的关怀时刻包围着学生们,她给8个班的198名同学每人都发了长达300字的短信,希望学生们保持冷静的心态,照顾好自己。向老师现在随身携带两部手机,以便和学生随时保持联系。据了解,在这个特殊时期,向老师的丈夫还出差在外,家里一岁的孩子只能由60多岁的婆婆代为照顾,她很是挂念自己的亲人,但是她从未抱怨过。
“挺”而走险,无私无畏,忘我工作。陈怡露、王楠、梁思颖等几位辅导员,已有身孕几个月,特别是陈怡露老师还有一个多月就将临产。在5月12日地震后,她们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中。她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状况,按照学校要求,立即组织落实各项抗震救灾的应急工作,安抚和照顾自己所负责的几百名学生。地震后,连续的阴雨和不断的余震使辅导员的工作难上加难,可是她们没有一个退缩,不分昼夜陪伴着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疏散引导学生到指定地点避震,召集学生干部开会,给学生宣传防震常识,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慌,向学生家长做好解释工作,等等……比平时多出几倍的工作量使她们的身体都处在了极度的疲惫中,家人和同事们都替他们感到担忧和心疼,可是她们却忘我地奉献着。为学生付出,是她们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爱心捐赠,献出婚被,推迟婚期。辅导员肖传兆在地震后一直忙着组织学生搬迁到抗震棚,忙前忙后为学生服务,两天两夜没怎么合眼,即使睡觉也是“打游击”。5月14日,当得知学校正开展“心连心
手拉手”爱心捐赠助灾区活动时,他立即找回在西藏饭店工作的女友,开始做起她的思想工作。他首先提出了3个理由:1、学校提倡捐赠新棉被、新衣服,宿舍里只有现成的结婚用品;2、自己很想去工会帮忙,可是自己不能离开需要照看的学生;3、抗震救灾是国家大事,婚姻是个人小事,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在善解人意的女友支持下,最后达成了3点共识:1、捐出母亲为自己亲手缝制好的结婚被褥;2、女友去捐赠点帮着工会组织捐赠活动;3、推迟婚期。随即,肖老师带着女友一起将母亲亲手缝制的结婚被褥送到了捐赠点,还捐赠了100元现金,女友留在捐赠点帮忙,他则赶紧回到了抗震棚继续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我校辅导员们发扬了不怕吃苦、不怕疲劳的精神,在全校抗震救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实践证明,我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平安卫士守护美丽的校园——记保卫处抗震救灾先进事迹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十分钟内保卫处全体干部、党员职工和校卫队员全体同志不约而同地集合到保卫处值班室,处长倪国庆一声令下,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按照应急预案,立即开始执行抗震抢险,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及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的任务。他们来不及与亲人联系,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立即到教学楼下疏散师生,到教室查找尚未撤离的同学,积极协助抢救受伤人员,使得学校治安秩序井然。在学生聚集处反复宣讲安全疏散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积极抢救受伤师生,充分体现出了领导干部、共产党员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良好精神风貌。
地震发生后的日子里,保卫处反应迅速,特别是在19日晚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后,我校的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人工湖边和路边等空旷地带除有被疏散的师生员工外,逐渐有大量校外车辆、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搭建帐篷住宿。除震灾带来的恐慌外,治安问题明显上升,保卫处的压力增大。人们在露宿时,贵重物品随意摆放问题突出。对此,保卫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命令保卫处全体人员立即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加强治安管理,在人员集中场所设立治安点,安排保卫干部到人员密集区宣读防震治安注意事项,安排多组巡逻队伍在校园内进行不间断、全方位的治安巡逻,积极有效疏导外来车辆2000余辆,校外人员6000余人。确保了校园平安和社会的稳定。
在九里校区,处长倪国庆、副处长冯莲舫和支部书记、副处长吴延俊,天天坚守岗位,从地震第一天起至今吃住在办公室,在第一线指挥保卫工作。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保卫处干部和党员及参战人员的身影。共产党员、治安科副科长方平,地震当天他的妻子入院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地震发生后,他立即赶回工作岗位,一干就是五个昼夜。共产党员、校卫队队长刘勇,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来不及考虑80多岁高龄父母及年幼女儿此时此刻的安危,首先考虑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及时的把近百名校卫队员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一线工作中去。连续十多个昼夜他都没能抽出时间回到近在咫尺的家里看看,直到震后的第三天晚上,妻子带着想爸爸的女儿,在校抗震指挥中心忙碌的现场找到了他。保卫队员张富贵父母家在灾区,亲人受伤,房屋坍塌,依旧奋战在岗位上,顶风冒雨,通宵工作。保卫处许多党员舍小家,为大家,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平日里一个个精力旺盛的小伙子,由于睡眠严重缺乏,现在一脸蜡色、双眼布满了血丝。汗水、雨水经常湿透了衣服,他们却无怨无悔。每当人们关切的慰问时,他们都表示“比起在灾区一线救灾的子弟兵,我们这点苦和累,算不了什么,学校的稳定平安是我们的义不容辞职责。”
保卫处在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同时,不忘稳定及治安防范。5月15日在学生宿舍区,巡逻干警当场挡获一撬门入室行窃男子,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侦破了两部手机被盗案,追回手机两部;同时,妥善处理了犀浦校区商业区部分超市和商店存在哄抬物价,囤货居奇物品的行为,并按学校的要求,保卫处及时将情况向郫县工商局、物价局、公安局做了反映,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调查和有关工作。
震后,按学校要求,保卫处就广大同学如何正确面对余震,进行特别提示,宣讲防震救灾基本知识。针对体育馆避震学生人数多,保卫处就专门组织人员用喊话器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让广大师生更多了解防震、防盗、防骗、防火灾事故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为学生集中居住地搭建帐篷。体育馆、篮球体育场等地配置了足够的灭火器,严防次生灾害的发生。这些应急措施,极大地稳定了学生们紧张情绪,维护了社会及学校的安全稳定。
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无声的号角。保卫武装党支部在这场特殊的战场上,充分发挥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每一名普通党员,都始终站在抗震救灾一线,经受住了公与私、得与失的考验。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充分发挥了顶梁柱、主心骨、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地震虽然损毁了许多人的家园,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但永远损毁不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在灾难面前,保卫干警和党员职工果敢坚毅,精心守护着美丽的校园,甘当校园的平安卫士,为重建四川加油!为平安中国喝彩!
武装部抗震救灾情况
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川西北地区发生八级强烈地震,其震动之烈,其损失之大,其波及范围之广,都是罕见的,倾刻间地动山摇、地裂山崩,数十坐美丽的城镇变为废墟,无数宁静的乡村一片狼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灾难发生后,武装部根据上级军事机关的命令,受学校党政领导的派遣,组织了由60名国防生组成的抢险救灾突击队,代表数万名交大师生,于地震发生后不到五个小时,便奔赴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抢险救灾,奋战四个昼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军事机关和救灾指挥部的好评,涌现了很多好人好事。
1.临危受命,紧急组织抢险救灾突击队
十二日十九时三十分,武装部接到上级军事机关“立即组织抢险救灾突击队,赴都江堰救灾”的命令后,迅速向校领导报告,根据校领导立即组织国防生前往救援的指示,武装部的同志在没有任何准备,甚至来不及告知家人,来不及回家拿洗漱工具的情况下,立即到犀浦校区。因通讯中断,全体同学分散在室外避震,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通过广播找人的方式,便组织了三十名国防生,并进行了简短动员后急赴灾区,五月十四日,又组织了三十名国防生由王合义部长带队到灾区接替第一批队员。
2.任务繁重,在十分危险、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搜救工作
武装部的同志带领三十名国防生于十二日二十三时到达都江堰成都市救灾指挥部报到受领到任务,二十四时前往分配的抢险地:水电十局家属宿舍;负责约4000m2的垮塌楼房的援救任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武装部的同志率领国防生在这片废墟上奋战四昼夜,在没有挖掘工具,没有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与其他救援单位一起,共救出两名生还者,挖出六具遗体。
3.条件艰苦,圆满完成任务
大灾过后,断水断电,灾民流离失所,城市满目疮痍,几近瘫痪,这次抢险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是余震不断,我们抢险的垮塌楼房四周全是严重受损的危楼,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援救;二是气候恶劣,十二日夜间至十三日整天都江堰大雨滂沱,我们在没有任何雨具的情况下施救,大家一整天衣服都像是泡在水里一样,十五日又娇阳似火,同志们顶着烈日,在废墟上搜寻;三是后勤保障困难,大家从学校出发时一人带了一瓶矿泉水一直坚持到十三日晚上才由金牛区送来了干粮和水,一瓶矿泉水坚持了一整天;四是无法睡眠,深夜因没有照明设备,施救工作无法进行,大家只能在车上坐着,因衣着单薄,湿了未干,夜间气温太低,根本无法休息。
总之,武装部的同志率领同学们以深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冲天的干劲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较好地完成了任务,涌现了郭晨阳等先进典型。
抢险救灾突击队回校后,我们又组织国防生一千余人次维护学校的秩序。
|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工作简报 2008年第10期
校工会 日期:2008年06月18日 10:29
2008年第10期
主办:西南交通大学工会 2008年6月17日
我们要为灾区人民提供最好的技术服务
——访西南交通大学赴汶川专家服务团团长罗永坤教授
6月13日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的校专家服务团团长罗永坤教授接受了校工会报道小组的采访。罗永坤教授介绍,专家服务团由14人组成,其中包括8名四组土木学科的专家,专家服务团一行绕行穿越了飞石不断、山体跨塌的艰难路段抵达汶川,为汶川提供了为期4天的技术服务,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罗教授说,我校专家团奔赴灾区对口支援的时间紧、任务重。由于由成都经都江堰直达汶川的公路未通,专家团一行绕道马尔康等地,辗转800公里,才进入了对口支援的汶川县城。在赶往汶川的过程中,克服了道路断断续续、山体不断跨塌、飞石不断砸下的危险,有几次山石就从专家团车队附近砸落,但大家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及时赶到汶川,立即投入到灾区的技术评估工作中。
罗教授谈到,这次对口支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得力,行动迅速,学校能够在第一时间立即组织专家团奔赴灾区,体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我校在学科方面的优势及实力。在为期四天的技术服务中,专家团对汶川县城和所属乡镇的200多栋民房进行了评估,收集到大量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罗教授说,汶川县城的房屋倒塌不是特别多,抗震结构比较好,但是未倒塌的房屋有75%以上都是危房,基本保存完好的房屋不到5%,相比之下,映秀等乡镇受灾情况更加严重。在评估过程中,不时有居民上前询问自家的房屋是否安全,能不能够回家住,这时候专家们就从专业角度耐心细致地向大家解释,有的群众看着自己的房屋墙体没有什么裂缝想搬回家住,专家们根据专业测量得出的结论予以说服,这种高度负责、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在为期四天的对口支援结束之后,专家组的同志们还希望多为重灾区多做一些事情。
在记者问及对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落户我校的看法时,罗教授说,中国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对人员和经济造成的损失都非常大,把抗震技术工程被提高到更高的高度,对于进一步认识建筑物受损的规律,从规范和行政上建立更好的防范体系都是意义重大的,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有重大的意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落户交大说明我们的土木工程等学科有着一流的实力。
针对灾后重建,学校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灾区现在急需土木、建筑工程、桥梁、道路、岩土、地址、测量工程的支持,我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为灾区提供最好的技术服务,为灾后重建做一些实事。
赵世春教授第一时间组织专家支援抗震救灾
突然袭来的“5·12”汶川大地震,给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重灾区的群众受到很大的损失。震后第二天,赵世春教授便召集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相关系室、交大建筑设计院的负责人会议,共同讨论如何利用专业优势,积极配合抗震救灾工作。会后,赵教授根据大家的意见,向建委交上了专家志愿者名单,要求加入抗震救灾专家数据库,他表示,在这样特殊的时刻,只要是灾区需要,我们就立即起程。
5月14日中午,赵世春教授接到省建委的通知,要求即时赶赴重灾区绵阳。他当即带领六名建筑结构专家奔赴绵阳,对城区的建筑物的受损情况进行鉴定。此时的绵阳城内,市民们惶恐不安,任何建筑都没有人敢进,市政大楼、电信大厦、绵阳市广电中心等建筑也都空着,正常的政务调度和广播宣传极为困难,就连安置灾民的九州体育馆,也令人担心,许多灾民不敢入住。
赵世春教授与专家组成员一到绵阳,便马上投入到了房屋受损鉴定的工作中。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首先对安置灾民的九州体育馆进行了鉴定。由于当时下着大雨,现场人多场面混乱,鉴定工作又缺乏仪器,条件十分有限,赵教授带领大家连续工作近十小时,对每一处都做了仔细的检查,对可能带来安全问题的隐患都做了排查,他们发现这座已安置了上万名灾民的体育馆,屋顶的某些维护结构已遭到了破坏,一旦发生余震,后果不堪设想,就立即向有关领导建议马上拆除这些维护结构,确保九州体育馆的安全使用。
第二天一早,赵教授等专家不顾疲劳继续工作,完成了电信大厦、市政大楼、财政局、大型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受损鉴定,确保了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和调度工作的高效运行,对于稳定绵阳的灾后各项工作和恢复生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在看似普通的建筑受损鉴定工作中,一样存在着极大的风险,谁都不能保证受损建筑物勘察时会不会出现危险,赵教授和专家组成员们不计个人的安危,总是在勘察第一线进行工作。因为情况紧急,任务量又极大,加上没有仪器进行精细诊断,赵世春教授和其他专家们只能凭借多年的专业素养和经验进行判断,这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赵教授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但面对于别人的劝说,他回答到:“在这个时候,我不想考虑太多,做人要对得起社会和国家,不能回避责任!”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抵达绵阳南郊机场,在机场大厅主持抗震救灾工作大会。大家也许不会想到,在胡总书记来机场之前,正是赵教授为了确保总书记和灾民的安全,再一次对机场大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与勘测,而当胡总书记在绵阳南郊机场大厅召开会议时,赵世春教授又接到紧急请求,赶赴德阳灾区投入新的鉴定工作。
在这次地震中,成都铁路局下辖的200万平方的房屋受损,大多数重要的车站和生产车间处于停顿状态,严重影响了铁路局的工作和生产,以及抗震救灾运输任务的完成。应成都铁路局的请求,5月15日夜,学校将赵教授连夜从绵阳抽回成都,紧急增援成都铁路局,针对具体的工作,他组织了新的专家团队,全面开展对成都铁路局下辖各地区的建筑进行勘察鉴定。于是成都到德阳、绵竹、江油、什邡、都江堰等灾区,处处都能够看到赵教授的身影。经过他和其他专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排查了相当数量的车站和货运房,为恢复铁路运输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遗产也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严重破坏,应成都民政宗教事务局、都江堰市委统战部的请求,赵世春教授又带领六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赶赴青城后山,对那里的千年“泰安古镇”的房屋建筑和青城山的前后山所有的宗教建筑进行了鉴定勘察,在快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之后,赵世春教授又从建筑结构学术的角度向当地的文物部门提交了恢复重建的技术分析报告,为古迹景点的修复与重建工作做了前期的技术准备工作。
针对都江堰市受损古建筑的修复工作,赵世春教授正在以最短时间编制一本专著《都江堰市受损建筑的加固规程》,用以指导这些受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工作。规程编写一般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但是由于情况紧迫,省建委只给了十天的时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赵世春教授毅然接下了这个工作,积极组织学院相关专家进行了编著。为了及时高质量地完成这个任务,他还主动联合了成都其它四所建筑科研单位,邀请专家共同制定了灾区建筑物重建的技术标准。
同时作为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建工系系主任,赵教授还积极组织和动员其它教职工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建工系的老师们有的奔赴汶川灾区工作,有的在成都铁路局所辖各地区工作,还有的在广元市进行房屋鉴定,发挥了很好的团队作用。
对于重建工作,赵教授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正积极向成都市科委申请新的课题《汶川地震影响区抗震设防烈度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赵教授将进一步提出建筑结构的抗震标准,为灾区的科学重建尽一份力,他表示,要在灾区的大地上建起最牢固的建筑,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报送: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
抄送:校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西南交通大学工会宣教部 2008年6月17日印
|